理性讨论下,为什么现在的刘涛那么惹人嫌?

电影
吃土少女风格纪
2017年07月15日 14:08

文/宅可腐思姬

最近口碑不错的《军师联盟》因为曹操的去世,剧情急转直下成了辣眼睛的《司马仲达后宫传》。

张春华斗小三柏夫人就整整斗了四大集。

之后刘涛饰演的张春华戏份,就成了大家跳剧的风向标,见春华必快进。

虎扑步行街直男们更直接说张春华的讨厌程度不亚于《人民的名义》中的毛毛虫。

要知道,刘涛当年可是步行街女神之一,更早的时候更被誉为水木清华BBS女神,水木清华的女神有两个,另外一个是直男斩高圆圆。

由此可见,当年的刘涛,在直男心目中的地位那是可以与高圆圆一战的,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从人见人爱变成了现在的惹人讨厌呢?

还是要从她一开始卖的贤妻人设说起。

2008年,刘涛突然宣布结婚并高调退出娱乐圈,嫁给京城四少的王珂做起了相夫教子的豪门阔太。

到了2010年,她老公生意受挫,刘涛为了养家,又选择再次复出娱乐圈。

复出之后的刘涛,虽然一直有戏拍,但是一直不愠不火,没有多少火花,但她从那时起便开始致力塑造“贤妻”形象。

参加《非常静距离》时,刘涛说她和王珂在一起是因为爱情,而在他们结婚之前,不知道老公是做什么的

甚至邀请闺蜜参加婚礼,被闺蜜问及丈夫和家里是做什么的,她的回应是:“要不我帮你问问”、“我在想为什么别人会问这个问题,而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样做作的回答,让老司机不由得默默地翻了个白眼。

2013年,“贤妻刘涛”出演了电视剧《贤妻》,为了配合宣传,她发了一篇题为《底线》、讲述自己婚姻生活的长微博。

整篇文章里,他讲述了丈夫破产抑郁嗑药度日,女儿临盆丈夫晕厥小便失禁。

在一片感动声中,有人提出了质疑,如果真爱一个人,会把他吃几百片药,小便失禁这样不堪的事告诉公众吗?

在“贤妻”人设受到很大质疑时,刘涛遇到了《花儿与少年》这个节目,在公主许晴和巨婴华晨宇的衬托下,她成了“旅行居家必备”的好伴侣。

不仅在日常收纳上是一把手,做起事来,也非常靠谱,毫不拖泥带水。

在集体行动中,又靠谱又贴心

随着节目的播出,刘涛扳回了一分,她干练持家的贤妻形象与国民好媳妇的呼声不绝入耳。

那一段时间,关于刘涛的新闻与通稿,标题上总能看到“贤妻”两个大字,她也一度被很多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贤妻这个人设其实与刘涛本人还是很贴合

首先她本身就长着一张有着东方特色的小家碧玉温柔脸

所以早年,刘涛比较红的几个角色,无一不是温婉端庄,贤良淑德的。

也正因为如此,她在观众心目中早就潜移默化地树里起了贤惠的形象。

其次她在丈夫破产之后没有选择离婚,而是复出娱乐圈,为夫还债,用粉丝的话来说就是“独立撑起一个家的坚强女性”。

再加上《花儿与少年》中的表现,“角色里的刘涛”“与生活中的刘涛”高度结合,成了人人口中称赞的“贤妻刘涛”。

2015年,还在微博上跟老公各种秀恩爱,扮贤妻的刘涛接到了《琅琊榜》中霓凰郡主的角色

一夜之间,“贤妻”刘涛转身成了“总攻”刘涛。

内地明星卖人设,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又那么用力,在微博上放了与老公相亲相爱又秒删的床照后

刘涛直接梳起了大背头,穿起了西装,抬起了下巴

在微博上自称老攻

又和蒋欣组成了“掏心”组合,时不时就要卖个腐,刷个存在感。

上综艺节目更是大背头加燕尾服,揽着杨钰莹尬跳华尔兹。

气场和颜都没跟上的她,在总攻这条路上走得即OVER又生硬。

靠撩妹这种低俗的讨巧吸粉行为本来就源于对于自我认知的偏差。

真正帅气的女孩子都是无意识流露出跨性别的美,不论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不论是长发还是短发,攻气靠的是浑然天生而不是矫揉造作。

更何况,已婚女性来淌“国民老公”的浑水,端着架子硬拗“总攻”形象真的太尴尬!!!

除了卖人设的时候太用力外,刘涛在《欢乐颂》里的演技也用力的一塌糊涂。

作为一个装逼精英,安迪需要的是洋气时尚,带有精明干练职场气质的女星。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袁泉,虽然也是高颧骨,但架不住人家五官欧化洋气。

而刘涛恰恰却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形象,年纪大了之后,高颧骨更加突出,五官跟不上颧骨,脖子短而前撑,跟“职场精英”四个字丝毫扯不上任何关系。

因为形象上的不符,刘涛就打算用演技去补,在她的认知里“作”等于“精英”。

所以,大家看到的安迪是一个操着一口尴尬的英语的海归精英,口齿不清,用力过猛,华尔街金融才女活生生成了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乡镇女企业家。

可能觉得演戏还不够过瘾,刘涛又玩起了跨界。

唱歌、演小品、演喜剧,势要将自己消费得干干净净。

对于总攻人设早已厌烦的吃瓜群众们,早就已经审美疲劳,再也不想打开电视剧打开电脑被一张业务水平不怎么样的脸轮番轰炸了。

也希望这位演技疲劳的女演员,可以停下来,沉淀沉淀,用真正好的作品抓住观众的心。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高圆圆 王珂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