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的康佑硕

电影
大众电影
2018年07月16日 23:23

物极必反过度洗脸带来的麻烦

苗渲明

在韩国导演中,康佑硕绝对是个“硬骨头”。别看他一副温和的模样,脑子里却时刻酝酿着“造反”的念头。

去年这个时候,他顶着《韩半岛》(2006)票房和口碑双失的巨大压力,倔强地推出了《公共之敌》第三部,让人着实捏了一把汗。因为早在2005年,《公共之敌2》便已饱受非议,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韩国影坛,一般人不会再冒第二次险。然而近几年,或许是康导的脾气越来越倔了,他先是借《韩半岛》拿日本人开了一次涮,接着又回过头再续《公共之敌》的旧缘。他俨然一个不信邪的“倔老头”,跟自己也针尖对麦芒的较起劲来,甚至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公共之敌3》能成为韩国电影重振精神的信号弹”。幸好,他确实宝刀未老。电影上映25天后,累计观影人次超过了400万,这也成了韩国当年突破该关口用时最短的一部国产片。这意味着,康佑硕不仅捍卫住了自己“老牌实力导演”的地位,更在持续低迷的2008年,为本土电影打响了重要一炮。

《公共之敌》:来自警察的自嘲

2002年,康佑硕从电视上的刑侦栏目获得灵感,拍摄了调侃警匪关系的《公共之敌》。康佑硕对警匪题材的偏爱由来已久。此前的十年之间,他已推出过两部叫好又卖座的《特警冤家》。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题材,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可以有力抨击社会的阴暗面。然而这次,康佑硕颠覆了自己的喜剧风格。除了把主人公姜哲中设计成一个不修边幅、极端情绪化又滥用暴力的流氓警察,他心中偏执的正义情绪也愈演愈烈。在表现杀手的残忍时,他不惜使用了大量德·帕尔玛式的血腥场面,让人瞠目。这也使得影片在以“不落窠臼的惩恶扬善方式”而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难逃“无节制的追求感官刺激”的诟病。但无论如何,康佑硕以其大胆而直白的叙事风格,锁定了自己“悍男电影”的教主地位。

片中的姜哲中由实力派男演员薛景求出演,此后,薛康二人便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警察之约”。然而到了2005年,观众对《公共之敌2》中变成检察官身份的姜哲中却并不买账,结果电影落得一败涂地。《公共之敌3》,则是康佑硕又经过三年蛰伏推出的再战之作。他一再强调该片不是对第二部的延续,而要回到第一部的感觉。片中的姜哲中也回归了警察队伍,依旧以其肆意叫骂的粗暴风格沾惹事端。但令人欣慰的是,康佑硕的着眼点已跃升了一个层次,他开始将镜头转向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根源。影片主题设定在几个笃信黑社会、以持刀杀人标榜勇气的中学生身上,这无疑让“悍男电影”又多了一丝可贵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味。此外,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康佑硕还用心良苦的削减了暴力成分,使影片被划定在15岁的观看级别。而此番努力,也让他得到了2008年电影部门最高大赏的表彰——这也是继《实尾岛》之后,他再度获此殊荣。

《实尾岛》:挑衅政治没商量

应该说,《实尾岛》(2003)是康佑硕确立“韩国首席导演”地位的里程碑之作。经由1999年轰轰烈烈的“光头运动”,韩国电影人才终于找到了自我保护的有效介质——随着“电影配额制度文化联大”这一民间机构的成立,韩国电影终于曙光重现。《实尾岛》正是迎着这一朝阳而诞生。它的巨大意义,就在于成就了韩国影史上首部观影人次突破1000万的本土影片,并一举带来3000到4000亿韩币的市场收益,让亚洲乃至世界都对韩国电影刮目相看。

电影聚焦于韩国历史上一桩真实存在而又不了了之的军事惨案。片中,康佑硕的调侃风格已完全转为对政治丑闻的愤慨和批判。由死囚犯组成的684特种部队,曾肩负刺杀北朝鲜总统的特殊使命,但不久后,军方却又决定消灭他们。不甘默默死去的队员继而倒戈,但他们却难抵军政府的两面夹击,最终蒙冤走向毁灭。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史料,康佑硕多半只能凭借大胆的想象还原史实。他曾痛苦的坦言:“我试图在影片里告诉观众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这个想法又严重阻碍了我的想象力,最后搞得我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举棋不定。”好在《实尾岛》的资金和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早已改弦易帜的政策环境,也多少给了他一些宽慰。最终,他站在死囚犯的人性尊严角度,探讨了民族奉献精神的伟大,而将影片欲盖弥彰的政治博弈,留给观众自己去判断。

无论当时或现在看来,《实尾岛》的主题都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而如此炙热的民族情结,也让《实尾岛》和《太极旗飘扬》《朋友》《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一起,成为了引爆民族意识反省热潮的影像炸弹。继而,他们又因高额的票房奇迹而被奉为“韩国电影之五霸”。

《韩半岛》:超时空的民族情

2006年,康佑硕延循这一势头,拍出了更加“肆意妄为”的《韩半岛》。故事的背景设在虚构的近未来。那时,由于南北关系的改善,韩国人民终于盼来了京义铁路的开通之日,但日本却根据大韩民国在1907年签署的条约,要求占有该铁路的运营权。于是,总统(安胜基饰)授命历史学家(赵在铉饰)找到了一百年前高宗秘藏的真国玺,挽救了一场民族危机。

应该说,《韩半岛》本身就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政治隐喻。尽管剧组在拍摄阶段对情节三缄其口,但却颇为用心的把上映日期选在了世界杯开幕前后。可以料想,当韩国人高喊着“大韩民国”的时候,那种极度膨胀的爱国激情,便正是康佑硕所憧憬的。

近几年,围绕着“独岛”归属权的问题,韩国人已经展开了数轮反日浪潮,其激烈的程度绝不亚于电影本身。只能说,是康佑硕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情绪。他以一种略加奇幻的浪漫化手段,构筑了一个臆想的现实世界,从而将一种近乎绝对化的爱国热情宣泄到了极致。巧合的是,在影片上映前夕,日韩再度发生“独岛”纠纷,日本军舰甚至开上公海示威,这俨然兑现了电影后半部分的内容。由此,康佑硕又即兴在片头加入了日、韩、美等国家元首的影像,让无心的插柳,变得愈发葱郁起来。

只可惜,这部耗资100亿韩元的鸿篇巨制,并没有带来恢宏的尾巴。尽管影片上映之初曾占据韩国近1/3(约550块)的银幕,它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早在试映阶段,《韩半岛》就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围攻,虽然康佑硕曾竭力扭转矛头,但就像韩国职业影评人金泰钟所说的:“这个敏感题材虽然能够吸引眼球,却不过是充斥着极端民族情绪的商业大片。正因为它缺少了一种电影必需的叙事和真实,以及一种用以平衡虚构和现实的有效方法,最终导致了失败。”

曾经的娱乐片第一人

十年之前,康佑硕还是绝对的韩国低成本娱乐片第一人。然而,九十年代的业界嬗变,却使他走向了思辨的另一端。当时,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充满了不满和怀疑,他们甚至一度掀起“拒看韩片”的逆反潮流。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面前,康佑硕率先认识到:只追求电影的艺术性是极其不够的。如果想在电影界生存,导演就必须担负起票房责任。因此,康佑硕一进入电影界,便连续拍了数部以戏谑手法嘲讽社会问题的娱乐片。其中,尤以1993年的《特警冤家》最为成功,曾创下80万人的观影奇观。要知道,在整个九十年代,观影人次在50万以上的韩片数量还不及十部。康佑硕的成功,无疑为韩国电影的起死回生打开了突破口。但他也明白,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完成《杀妻秘笈》(崔真实主演)《活寡妇慰问金诉讼案》等片之后,康佑硕毅然选择退居幕后,开办起自己的电影服务公司(Cinema Service)。这意味着更多的韩片,将通过他所构建的发行通路与观众见面。

那段时期,康佑硕大力扶持新人新作,先后制作和发行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金相辰的《加油站打劫事件》、奉俊昊的《绑架门口狗》、张镇的《杀手公司》、郭在容的《野蛮女友》等。应该说,康佑硕在韩国电影体制变革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权威电影杂志《Film2.0》选定的“韩国电影实力人物100人”中,康佑硕荣膺榜首;在《东亚日报》的导演排名调查中,他也力压姜帝圭,名列第一。

《公共之敌3》之后,康佑硕再次回到制作室进行休整。2009年,他同时接手了《白夜行》和《摩登公子》两部电影的制片工作,也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部惊悚片《苔藓》。但康导仍表示:如果可以,他还想在薛景求50岁之前,与他再合作一部《公共之敌》。对于韩国电影人来说,电影之路或许异常艰辛,但正因有了康佑硕这样执著的领路人,我们的银幕才能异彩纷呈。而这份执著,应该就浸透在“正义无敌”的姜哲中大叔身上吧。

责任编辑/张扬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电影 韩国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