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比起其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特性——抽象性,时间性,模糊性,这样造成了听众理解的难度。
所以,要解说好音乐,既需要有音乐的聪耳,有心有灵犀的会意,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敏锐的符号转换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且不说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先看看两个成语的出处:
6:08流水-龚一来自井外天琴茶坊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现用来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它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樵夫钟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乐曲传达的情感,想象出其美妙的画面来,而且创造出音乐的描述解说模式来:用形容词“巍巍”“汤汤”来绘形摹声,用比喻“若太山”“若流水”来突出形象特征,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沟通听觉和视觉,强化欣赏的心理感受。这种模式,是直接地、正面地描写音乐,表现即时的感受,鲜明,生动,形象。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卷
余音绕梁
“余音绕梁”,现在用了形容歌声或乐曲优美,耐人寻味。《列子·汤问》里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到齐国,无粮无钱,若在他人,定得忍受饥饿,但韩娥不然。韩娥的音乐,不仅暂解饥寒之苦,而且留给齐人无尽的审美享受,令他们久久回味,如饱享精神大餐,可谓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余音绕梁”的这种解说模式,不是重在描述音乐行为自身如何,而是重在往往借助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音乐表演时或表演后受众的主观感受,凸显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