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与学徒

综艺
魔女阿俊
2016年09月28日 16:07

黎叔做了一档素人真人秀,而且是全国首档体验式工匠真人秀。所谓素人真人秀就是一个明星没有,连主持人都是新秀,几乎不带妆,纯素,季播,2016国庆节档期,10月1日到7日,QTV1晚9:45播出,叫《学徒记》。这两天青岛台正在播宣传片,我看见了灯塔集团的蔡晓丹,素面朝天,打电话给黎叔,您这也太素了吧。

因为这通电话,我成了第一季《学徒记》的种子观众,有幸提前目睹部分节目。多年以前,一直关注唐纳德特朗普的《学徒》,美式真人秀,从开始的素人出演,到后来的名人版《学徒》,在听到《学徒记》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这是又一个山寨节目,又是套路。

但《学徒记》这部中国地面频道制作的素人真人秀,却呈现了有点奇特的张力:它有你真的在主流媒体很难得见到的普通,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就是我们每天可能会遇见的普通工匠,但你却从来没有认真的去审视他们。《学徒记》不像《我们15个》那样有那么大的节目容量,用一年的时间,24小时直播,让你有时间去喜欢上一个素人,而《学徒记》50分钟的节目,更像“一期一会”,你在电视上见到这个人的机会,可能这辈子只有这一次,这个在电视镜头里坐立行走,喜怒哀乐的素人,这辈子上电视节目的机缘也就这么一次。所有的参与者,在每次三天两夜的拍摄中,还来不及学会“表演”,他们生动的表情就是他们自己,当他们渐入佳境,忘记了跟随的摄像机,表现出来放松的情绪,师傅们的沉着、专业,不同徒弟的较真、憨直,让你很容易和生活中认识的人对号入座,多角度的录制让作为观众的你掌控全局,会心一笑。

当下的真人秀,拼的都是明星,不用说各大卫视,就是省台,真人秀也要找一些小有名气的“咖”,像黎叔《学徒记》这种纯素的,凤毛麟角,难度可想而知。我大学同学的老公参加《我们15个》的录制,就是“崔叔”,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成功人士,算不得素人。《学徒记》里12位师傅,36位学徒,18位专业评审,节目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所有人员凑齐。素人秀比明星秀名人秀难多了,明星都是专业的,怎么来怎么去,都有行规,名人也是有一技之长,有卖点有热点有爆点,纯素人呢?一张白纸。《学徒记》也开创了全新的节目模式,体验式工匠真人秀,工匠的技艺如何用电视语言表现?高深的技法与师傅排兵布阵的谋略如何用镜头展示?刚过40岁的黎叔带领一群平均年龄26岁的丫头小子,在三十多度气温,蚊虫叮咬猖獗,天天有人中暑的情况下,3个月连统筹策划带拍摄剪辑,做出了这样一档节目,一季7集《学徒记》。没有模板可以抄袭,完全原创的节目形式,上百个出场人物,几十家参与企业,若干T的影像资料,几百小时的拍摄素材,有限的制作费用,绝对是一档性价比超高的真人秀节目。

这次的《学徒记》是黎叔的第二档素人真人秀,之前还有一个街头情感真人秀叫《你了解我吗》,这两档节目的主持人是一样的。我和黎叔开玩笑,你为啥自己不主持呢?黎叔的专业就是主持人啊,这次转身做制作人和总导演,连镜头都不出了,当可以靠才华吃饭的时候,也不耽误看脸啊。10月7日将要播出的《学徒记》第七集,其实就是一个幕后制作团队与观众的交流,结果黎叔还是以嘉宾的身份出场。真正看节目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黎叔的良苦用心。素人与新秀主持人是匹配的,一个太成熟老辣的主持人很容易把节目带入自己惯有的套路中,会阻碍节目的体验式原生态感觉。

《学徒记》自始至终贯穿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如今“大国工匠”已经成为媒体热词,在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环境下,师徒这种古老的技艺传承形式已经沦落为“亚文化”,不再是主流,却始终有一群忠实的拥趸,一些传统个人的工匠技艺正是借助这种亚文化得以传承,后继有人。

作为一个准一线城市的传统媒体人(不敢说二线,怕被打),黎叔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传媒梦想,为普通人做记录,为工匠精神做推广,做工匠体验式素人真人秀,因为媒体不仅仅是那些名人明星,俊男靓女的,也是贩夫走卒的,还是那些兢兢业业的匠人的。

记得有一次,和黎叔在我店里吃寿喜烧,最后那个汤是可以熬粥的,一把米放下去,看开锅了,我就拿勺要盛粥,黎叔不让。黎叔说,粥,一定要熬到米开花。黎叔,是处女座。

第一季《学徒记》,马上国庆节要开播了,QTV1,晚上9:45。用心看,会有大收获。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综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