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跨界之作《信·中国》,创新叙事策略,格局宏大观感有憾

综艺
锋芒智库
2018年03月20日 17:20

文丨玖肆

近年来,文化综艺不断细分,百花齐放,诗词、书信、日记、读物、成语都成为文化综艺竞相成为研发的对象。而豆瓣评分高达9.4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出现,书信节目也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文化综艺本就是央视长处,“央视爸爸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也并非坊间妄言。此番央视新推出一档读信类的综艺节目《信·中国》,如今已播出两期,每期节目中读四封信件,豆瓣评分7.7分。

《信·中国》阵容强大,集结了李幼斌、唐国强、吴京、徐峥、陶虹、黄渤、陈建斌、蒋勤勤等60多位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演员。在节目中,他们将信件内容娓娓道来,伴随着主持人朱军的解读,带领观众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积极的精神风貌。

《信·中国》在舞美和拍摄上狠下大手笔,采用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呈现360度环形视觉,为观众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实现了时光穿梭的效果,以此期望让观众跟随信件的朗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信件写就的年代。

从节目精神内核来看,笔者毫无疑问愿意打100分,情怀牌和回忆杀是如今综艺节目常用的手法,从最早小虎队在春晚合体再到如今各类经典电视剧的主要演员在节目中合体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可是这样的回忆杀和情怀牌除了给观众内心稍许触动,似乎再别无用处。

像《信·中国》《见字如面》《风雨日记》等这类的情怀节目除却“打开历史”的用途之外,更多的是启迪和感染观众,传承家国情怀。但从节目形式和观感上来看,似乎还是有些缺憾。

割裂信件,创新叙事策略,需兼听则明?

与早前《见字如面》读信和解信相对独立的板块截然不同,《信·中国》里主持人朱军全程站立于舞台之中,与每一位读信人实时产生互动,将读信和解信这两个环节融为一体,但本身珠玉在前,这一大的改变,着实让不少书信迷观众“水土不服”。

图注:网友评论,源自豆瓣

割裂信件,串联解读,对于观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打个比方,就好似一道美味佳肴摆放在面前不能直接品尝,《信·中国》或许是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初衷,将这道美食拆解,从食材本源到烹饪手法都一一道来,意图让观众领悟其间真谛。

从节目方设计的内容来看,与《见字如面》这档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主体是信件本身,所有的朗诵、解读都是围绕信件产生,最终服务于信件,忠实于历史;而在《信·中国》这档节目中,“信中国,中国信,一语双关。这个‘信’里有信仰、信念、诚信、自信等等。”

所以,嘉宾不仅仅是要读信这么简单,观众所听到的不仅仅是一封信,更像是由此封信引发的故事分享会。信件是载体,和读信人、信件的主人公一样,最终服务于节目组意欲传达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传递“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

可对观众而言,浸入式的观看体验比跳脱式的观看体验自如的多。同时,在原有读信、解信模式先入为主的“占据”下,对这一新模式产生“不适感”也属正常。常言道:“兼听则明。”故而节目组在模式创新之时多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多听听观众的意见,加以消化融合,对叙事的节奏和策略进行改良、打磨,或许能够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收视效果。

节目架构似雷同于《歌手》 ,不如删繁就简?

从节目的整体架构来看,《信·中国》的框架和元素与《歌手》的某些手法有些雷同。除却信件本身,真人秀所占比重比较大,在真人秀的片段中基本上对信件内容的铺垫和悬念设置,但悬念基本上都是“读信人现场能读好这封信件”之类套路化的设定。

《信·中国》本身就是一档分享性质的节目,与《歌手》的竞技性质截然不同。一般而言,歌曲的改编、气息的控制、音准的把控这些都是歌手演唱评判的标准,同时也有专业的乐评人进行评价,观众也能给喜爱的歌手进行投票,有一定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朗诵虽有一定的技巧性,但是相对主观的,声调、情感的把控都因人而异,且在节目内容设置上没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没有权威的评分机制和淘汰机制。

所以,读信人的具体表现,对于观众而言,读信的成功或失败并没有像《歌手》那么重要,毕竟在《歌手》里演唱不佳是要被淘汰的。外加,读信人在朗读过程中,要中断多次留给解说空间,整个朗读基于此节目流程,美感和连贯性被打破,朗诵的欣赏价值也削弱了很多。

所以,在笔者看来,给读信人送信件作为节目的小版块能够用,但在这一环节中能够被观众一眼猜中或者识破的套路,少用或者不用,毕竟,在众多“现象级”综艺节目的熏陶下,观众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删繁就简本身也不失为做节目的一种思路。

主持人转型幕后,成王败寇,播出即可见真章?

如今主持人行业可称得上是“肉少狼多”的局面,从某种程度而言,主持人兼任节目制片人,对节目的把控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决定权,加之相关政策和综艺市场对主持人需求的转变,主持人向幕后转型也不是什么罕事。

稍作盘点,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转型较早,从2013年就开始了从主持人向制作人、总导演转变的事业发展方向,从早期的《王牌谍中谍》《华少爱读书》到如今的《出发吧爱情》《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等节目,见证着华少从主持人向制作人的华美蜕变;金鹰卡通主持人E哥、小燕子担任联合制片人,共同打造《爱宝贝,晒一晒》节目;湖南卫视汪涵也曾担任过一段时间《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去年红极一时的《小手牵小狗》主持人杨乐乐也是出品人之一。

《信·中国》是朱军第一次担任独立制作人的转型之作。但朱军并非是央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春晚老搭档董卿早已试水转型。《朗读者》是董卿转型制作人后的第一部作品,董卿为此潜心一年,打磨了一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节目,意图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而朱军则是在这二十多年从拆观众写来的信到如今每个月坚持亲手给自己儿子写信,对书信有着很深刻的情谊,萌生了做一档关于书信的节目的意图。

随着制播分离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市场上的制作团队越来越多,主持人进军这一市场面临的竞争会激烈,成王败寇,节目播出之后方见真章。

在《信·中国》这档节目中,从杨洋念黄继光的信件中,我们感受到青年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从蒋勤勤读江姐托孤信件中“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感受到她对革命胜利的决心,从瞿秋白写给妻子信件中那一句句“亲爱爱,好爱爱”中看到革命志士内心柔情和浪漫的一面,从节目所输出的内容来看,能激发起观众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故而节目的形式有所缺憾,但从节目创新角度而言,应给予更多包容和鼓励,而其精神内核更是值得传承和肯定的。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董卿 蒋勤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