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鸿源:他让盲人“看”电影

综艺
至秦小主
2018年04月22日 13:13

让盲人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似乎有点太不可思议了。不过,如今这样的“天方夜谭”,却真真切切地在上海发生着。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无障碍电影都会在全市16个区同步放映,惠及十万多名盲人。今年77岁的蒋鸿源,是无障碍电影的创造者,而他本人也是一位盲人。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上海国泰电影院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九点钟,这里将为盲人专场放映无障碍电影《天使的声音》。最早到的盲人,七点钟就已经赶到了电影院的门口,有的盲人家住在郊区,仍然不远万里而来。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叙旧、分享零食,像是共赴一场盛大的聚会。

与健全人看电影不同,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影片放映的时候,有一位讲解员在现场对影片的画面、人物和情节进行同步讲解,帮助视障观众克服看不清画面的障碍。凭残疾证,盲人可以一证换一票,免费观赏当月最新上映的影片。

目前上海全市十六个区、十七家影院每月固定开展无障碍电影放映,圆了十多万盲人的电影梦。而每个月无障碍电影放映过程中,台下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讲解员手中这份两万多字的解说稿,正是年过七旬的蒋鸿源花费一周时间写出来的。

其实蒋鸿源也是一位盲人,他左眼失明,右眼仅存0.02的视力,但这并不妨碍他写讲解稿。得益于读屏软件、五笔输入法,以及各种放大镜,蒋鸿源不仅仔细计算对白间的空隙,精确插入符合时长的解说词,另外还调整好格式和版面,使稿件看起来干净、美观。遇到实在看不清的地方,就叫自己的老伴和女儿来帮忙。

蒋鸿源与电影结缘,绝非偶然。他从小爱看电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年轻时在上海电影公司工作,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和电影打交道。不过,要做无障碍电影这件事,却并不容易。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盲人跟他提出,想像正常人一样看电影,作为电影工作者,蒋鸿源非常渴望帮助广大盲人实现这个愿望,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实现的方法。

一次,在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蒋鸿源为了能看放映的外国影片,专门请了一位朋友一同前去,让他帮忙读出影片上的字幕。蒋鸿源突然意识到,盲人和看电影之间的障碍就在于看不到画面,那如果有个人在旁边把画面上发生了什么讲出来,这种障碍不就可以消除了吗,于是他打算试一试。

他写了一份关于无障碍电影的策划书,提请有关方面支持。不出意料,大家都认为让盲人“看”电影,是个“瞎主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蒋鸿源决定干脆自己先做出个样本出来,或许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万事开头难。2008年,蒋鸿源选择了当年热映的《非诚勿扰》作为“实验品”,因为该片对话多、故事性强,又是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作品,应该能够得到盲人的喜欢。不过,第一次写无障碍电影的解说词,蒋鸿源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对白的空隙需要写多少文字,什么时候应该停顿,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月后,蒋鸿源将一份一万八千字的讲解稿拿给了帮助他配音的吴君沁。吴君沁也是一位盲人,“我当时就晕掉了,这么多字,怎么念啊”。让蒋鸿源没想到的是,吴君沁花了两周时间,把这将近两万字的稿子全部用针扎成了盲文。但是实际读的过程中,吴君沁又发现,摸着盲文读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影片的正常行进速度,最终,她只好全部把稿子背了下来。

而另一位志愿者,同样也是一位盲人,他没有录音棚,也没有专业录音设备,两个人通过QQ语音远程连线,一句句录音,再进行剪辑、合成。三位盲人,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光碟制作出来。

光碟被送到部分街道文化中心和图书馆给盲人放映,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欢迎。盲人第一次“看”到了有人讲解的电影,非常兴奋,拉着蒋鸿源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恰如其分的解说词,为盲人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在良好效果的推动下,上海市残联开始支持蒋鸿源制作无障碍电影光碟。两年间,蒋鸿源制作出了40多部经典老片的无障碍版本。到了2011年,盲人观众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看新片,而且是在电影院里!

“他们的要求不过分,但是到电影院看难啊,电影院要票的,没有人买单啊”,蒋鸿源找到了精神文明单位国泰电影院寻求支持,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尝试把盲人观众请进电影院,观看当月新片《建党伟业》,由国泰电影院承担影票费用。电影院的效果,深深震撼了盲人观众,在上海残联推动下,2012年6月,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由上海市残联承担无障碍电影放映的费用,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加入了现场义务讲解的队伍,随后上海市16个区都开始了无障碍电影的放映。

为了不让盲人的希望落空,保障每个月的无障碍电影如期放映,上个月的无障碍电影一放映完,蒋鸿源就要开始寻找下个月要放映的影片了。根据影院提供的排片表,他将一些外国电影的中文对白用录音机录下来,方便作为备选影片对照着写稿。

不过,由于放映的影片都是新片,网上经常下载不到电影的视频,而出于对版权的保护,大部分片方又不肯提前将样片提供出来,所以蒋鸿源经常为片源发愁。

蒋鸿源记得,有一个月24号就要放映第一场无障碍电影了,到18号了,还没有一部片子在手上,眼看就要“开天窗”了。“怎么办啊,这个着急啊”,后来19号上午,有志愿者来电话说,当月有一部影片十多年前放过,现在将再次放映,网上可以下载到影片视频,这让蒋鸿源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拿到影片一看,蒋鸿源心凉了半截,原来影片是他听不懂的粤语版《甜蜜蜜》。“不管了,我找志愿者把所以的字幕先都写下来,我放到电脑上,读屏软件帮我读出来,我再来写稿”。就这样,从19号鏖战到22号,整整三天,蒋鸿源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终于将这份将近三万字的讲解稿完成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让蒋鸿源引以为傲的是,六年来,每月一次的无障碍电影放映都如期进行,从未开过一次“天窗”。十年间,蒋鸿源在无障碍电影的道路上,撰写了170部讲解文稿,至少写了300多万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无障碍电影也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人力不足,目前,无障碍电影也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开展,如何能让无障碍电影常态化发展,惠及更多盲人,蒋鸿源期待,以后制片方能向制作译制片一样,也能在发行时为影片制作一个带解说的无障碍版本,从而让无障碍电影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能常态化地放映下去。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盲人 无障碍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