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曾是资深的“吃货”,他们喜欢吃,而且为了吃可以长途跋涉,挥金如土,如果让他们控制饮食,那可能比登天还难。很多人即使因为“吃”病了,也很难在行动上做出让步,甚至打出标语:“不让我吃,还不如死了算了!”医生和家属为此也是大伤脑筋。
记得有句诗词是说“为伊消得人憔悴”,回想2001年一部电影《瘦身男女》,想到了一件怪事,那就是人在感情冲击下,不但没
有食欲不振,变成“林妹妹”,还会像由郑秀文饰演的MiniMo那样突然喜欢上“狂吃”,当然,女主角也因为这个爱好从一个“九头身”美女变成了一个260斤重的大肥婆。看到MiniMo贪吃的样子,那些患有糖尿病、高血脂或高血压的“吃货”们,是否与她存在某些相似呢?他们喜欢吃,难以控制饮食是否也与其他方面有关联呢?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中只有下一层次得到满足才会提出上一层次的需求。其中,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主要包括了吃饭、穿衣、睡眠、性生活等方面,而“吃”在所有生理需求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就如西汉初政治家贾谊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只有在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很多“吃货”们坚持不懈的理由。
马斯洛认为,虽然生理需求满足的好与坏决定了上层需求的质与量。但当一个人在追求这些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当中遭遇挫折时,就会再次退回到最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求。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在人际关系受挫、失恋、工作压力大、孤独时会选择用吃来发泄。因为这个时候,吃不再是源自生理上的饥饿感,而是心理上的补偿性行为。现代医学也证实,人在咀嚼的过程中,大脑中枢会释放出一种“愉快”的信号,使抑郁、焦虑的心情得以暂时缓解。
基于这样的研究发现,我们再看这些已经患有疾病而需要控制饮食来配合治疗的人群,他们是否存在工作压力过大、没有安全感、亲情缺失、爱好单一、朋友圈单一、社会上不受尊重等问题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上层需求的弥补来缓解他们对食物的“贪婪”,比如:
(1)增加家庭对他的关爱,少些埋怨和批评,多一些理解和实际帮助,一起学习糖尿病等疾病知识。
(2)寻找其他爱好,比如骑行、攀岩、球类运动、书法、舞蹈、乐器等,转移对食物的注意力。
(3)消除顾虑,增加安全感。生活中有很多糖尿病人,如哈利•贝瑞、郭宝昌等,他们患有糖尿病依然过得很快乐,而且糖尿病人可以胜任日常工作。不要对患有疾病而产生消极情绪。
(4)作为婚姻伴侣,应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令其增强抗病的信心。
(5)如果工作环境压力过大,又无法避免和消除,不妨尝试为了健康换一个工作环境。
总之,电影《饮食男女》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自己的追求,历经无数挫折终获健康和靓丽的外形,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健康同样可以克服诸多困难,用减少食物摄入换来明天更加健康的身体。
现邀请好友注册随糖App即可赢取价值200元的健康评估卡,参与活动还将有机会获得智能体脂秤,详情请添加suitangkefu为好友咨询。
内容来源于随糖平台,更多健康资讯可下载随糖APP,或关注随糖(suitang365)。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