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电影
擦姐查岗
2016年07月18日 16:14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座城,都有它特有的情怀。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一本书,一部电影,都承载着时代变迁的人文影像,在光影流动中最真实无遗地展露。

每座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情怀。对于生活在那个城市之外的人来说,这座城市可能更多的是一座遍布挣扎与沉溺的孤岛,我们即使走近,却也无法真正的融入其中感知它的喜乐。我们或许会在某一个时刻会为它冲动,但那只不过是一时冲动。而对于真正生活在那个城市,每天习惯它的冷漠与欣喜的人来说,城市里的每一寸麻木与新鲜,都会泛起最初的感动。

岁月斑驳,雀跃着新生,最后平淡着潮起潮落,这样的北京、台湾、京都,又或者是任何一座其他的城市,都有它自己让人珍惜的光影涌动。我们戴着面具,在周围的人潮涌动中细细的品味自己的生活。

很难简单的去界定北京这座城市。几百年的皇朝变迁给这座古城曾经留下过历史的辉煌与永世珍藏的灿烂篇章,但同样这座城市也经历过岁月沉沦的风霜。北京这座城市,现如今用属于它自己的方式,给过去的年轮岁月永恒安身的慰藉,也用它自己的蓬勃朝气向世人展示属于“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京味儿魅力。

北京胡同,像是余晖中的烙印,斑驳却也顽强。

特别喜欢北京的老胡同儿,记忆跟过去缩影在胡同里历久弥新。走在蜿蜒曲饶的胡同儿门径前,手指抚摸在历史沧桑巨变中保留下来的门堆儿上面,那种时光沉淀下来的记忆,混合着空气中漂浮着的碾压出来的厚重感,很轻易的就会让人产生虔诚膜拜的感觉。

“胡同儿”这三个字是北京这座城市留给很多人一辈子视若为珍宝的独特情怀。我曾关注过几位投身于胡同儿铅(钢)笔画创作的大师,他们笔画素朴的勾勒描绘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老胡同记忆,让人为之称赞的同时也不由得为之惊叹。这座城市有那么深刻的独特历史文化瑰宝,如若能够被他们用艺术创作的方式留给后人欣赏保存,即使日后岁月踌躇了现代人的过去,那么还可以庆幸,起码在现在,仍旧有人在为了这片独一无二的情怀用文字书画的方式认真的封存流传。

(来自微博“豆豆的钢笔画2010”)

↑作者在微博上以“豆豆的钢笔画2010”为名,收录展示了不同街区的老北京胡同钢笔画,生趣又赋有岁月年轮感。作者曾出版《胡同印象》一书,把对北京的深厚情感与眷恋,都融在老北京话的乡音和对北京老胡同如临其境的画面里。

胡同儿已经开始被现代化的时光打量上了即将踏入改造的侵袭感,如果站在那里仔细的注视着面前的胡同儿巷口,心中会生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无法确切表达的“畏惧”感,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心生不忍的恐惧。北京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同许多仍旧在为了胡同儿文化奔走创作的人一样,我希望这样古老但又稀缺的情怀能够一辈子都被珍视。人的一生中总会在各种各样的“胡同里”收藏自己最无法舍弃的情怀与执念,对于这种情怀,对于这座城市,对于这份特殊的胡同儿文化,希望这些都能够不被外界打扰,安安静静的让世人远远观望就好。

这座城市还有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魅力所在,“美食文化”。

曾经看过BTV的街头调查,路边行人们基本上对于“说起北京就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泱泱大国必有吃货的本质!

说起北京美食一个个那是信手拈来,“豆汁儿、北京烤鸭、爆肚、炒肝、驴打滚、糖耳朵、豌豆黄、炸酱面、糖耳朵、面茶 、杂碎汤...”

六集大型美食记录片《北京味道》,不需要语言赘述的纪录片,吃货都懂。

北京,这座城市包裹着很多人的爱恋,安静角落里不经意间的漫步游荡或许会在某一个拐角处让你发现久违的欣喜。合适的时间带着合适的心情,静下心后来这座城市仔细地寻找,或许,你真的会爱上这种感觉,爱上这座熟悉却也陌生的城市。因为你知道,这座城市能给予你的,真的很多。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爱恋,北京如此,台湾,亦如此。

台湾,这座城市的风情像是一把铁壁环绕的刀鞘,历史文化的原因,岛外的我们看待这座血脉相连的孤岛内心会有一种“情谁与共”的困惑。这把刀鞘决绝的横亘在外围,让人爱着这座岛却更多的是只能憧憬着这座岛。

曾经,我们看待这个城市是在台湾的各类小清新电影里。

曾经,我们看待这个城市是在CCAV-4国际频道每天中午12点准时上线的《海峡两岸》热点分析里,纯洁如我一度以为对岸人民骁勇善战,毕竟对岸人民是可以随时拿着扩音器上街呐喊争取民意的热血好儿郎。你方游行我还击,各种嘴炮国粹粉墨登场。而议员们也是可以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赤着脚丫子脱了鞋抡人的,种种行为让人目瞪口呆。

曾经,我们看待这个城市是通过对岸各种“家”们吐沫星子天花乱坠的综艺脱口秀+热点分析,

(对此只想嗤之以鼻,吃完了茶叶蛋拿剩下的茶叶给您糊脸!)

后来,岛内作家廖信忠沉不住气了,也许是不想外界对这座城市有太多的误解,于是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的图书。

从台湾人到台湾的民俗,从台湾人的真实生活到台湾的小故事,从街上随处可见的台湾文化现象到台湾的历史,廖信忠用三年的时间给了他心目中所认为的真正的台湾一个公正客观的“印象评判”。

说起台湾电影,相比较于《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这种小清新风格的电影,电影《独立时代》代表的台湾情怀稍显沉重,却也更为贴近现实。虽然是部老电影,但是多年前的时代缩影剖析放在现在看同样是残忍的“真实”。

现实总是会在忽明忽暗的交汇中慢慢暴露出最真实无法藏匿的灰暗。《独立时代》中的感情其实是浓缩在胶片中的情感缩影。背叛、利用、逃避,找寻着心灵与肉欲刺激的同时,人性的自我也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偏离和扭曲。看,这就是现实,大陆和台湾,从来都是一样。

我们很容易对“曾经”这两个字心生敏感,也很容易对“如今”两个字饱含期待。时间曾带走的所有过去,也会在时间的注视下带来新的期许。但愿,春去秋来的不远将来,一切都如愿当初。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或许才应该是未来希望的台湾。

京都,一个可以让人心生念想“倘若老来,在京都”的城市。它就像是隐匿在森林深处的一坛清泉,你觊觎,你窥探,都不如去虔诚前往。

京都,是除了台北之外,作者舒国志唯一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在他看来,京都的“山门与长墙”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资产。

为什么喜欢京都这座城市?舒国志有着自己无法界定的标准答案。“很多可以名状的东西,比如竹篱茅舍,比如村家稻田,比如小桥流水,其实这些都是无法作为最后的答案的。”

京都的下雨天,京都的黎明,京都的空气,京都的一切,其实关于京都所有的答案,也许当你行走过这座城市,你才能真的明白几分舒国志的“个中滋味”。

在电影《晚春》中,女儿与父亲最后一次的旅行地选择在“京都”。父亲在清水舞台边感叹,“还是京都清净,东京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

京都在都市喧嚣中始终保持着它的那份沉静,就如同一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京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几百年来的神秘感,杜绝任何现代化人为的包装。在每一条隐秘的小巷子里,每一扇木拉门后面。都积着厚厚一层故事,像青苔像淤泥,浓的化不开...”

与任何一座城市字里行间的缘分,未来都将会在某一个安静角落里藏着必定发现的欣喜,这样可以期待的感觉,真好。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