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丑走红 成名后却遭央视封杀

电影
娱人记
2016年07月24日 13:02

关注“娱人码头”,转载合作请联系 450772928@qq.com

“娱人码头”已经入驻一点号、今日头条和企鹅媒体平台,头条号名称“娱人记”,企鹅媒体平台名称“娱人码头的奇思妙想”。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也请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谢谢!

3日凌晨,欧洲杯淘汰赛,德国VS意大利,本以为电光火石的对抗真正是泛善可陈,凌晨的睡意袭来,简直让人昏昏欲睡。就在比赛开始前,我的遥控器跳到了CCTV3,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经历了千万次地重播后,在凌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重播,这个距今26年前的小品依然让人开怀大笑,即使我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

在“那个屯儿”东北风味的小品、演员火爆屏幕的今天,陈佩斯和朱时茂注定是让人怀念的,不拿残疾人开玩笑、很少说方言,基本不出现女角。有人总结,即使在今天,陈佩斯的小品依然很高级,“陈小二”,就是不断变迁的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格局。在他的演绎中,我们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影子。

1 陈佩斯也是星二代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在央视春晚舞台亮相,凭借小品《吃面条》一炮走红。在随后14年里,陈佩斯的小品11次登上春晚。那时,他是中国最火的喜剧小品演员之一。1998年,《王爷与邮差》成为他和朱时茂在央视春晚的最后一个作品。在此以后,因为和央视的版权官司,陈佩斯和朱时茂被央视“封杀”。每年央视春晚准备时,陈佩斯依然是观众最期待的小品演员,不过,恐怕陈佩斯再也不可能再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

用现在的话来说,陈佩斯是星二代,父亲陈强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和葛存壮、刘江、陈述等并称为“荧幕5大反派”。2012年6月26日晚,陈强辞世,引起一片惋惜之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强曾以“黄世仁”和“南霸天”两个经典反派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与儿子陈佩斯组成的“父子档”合作了《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等一系列喜剧片,为观众带去无尽的欢笑。陈强多年前就因中风而瘫痪,部分记忆慢慢消失,可是在他记忆最深处,都是快乐的事情。

黄世仁一角,险些让陈强丧命。1946年张家口保卫战间隙,陈强随联大文工团到怀来演出歌剧《白毛女》。演到最后一幕时,随着台上群众演员高呼“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口号声,台下突然飞出无数果子(当地盛产果子),“黄世仁”变成了“乌眼青”。

在冀中演出《白毛女》,正赶上部队开完“诉苦”大会,一个翻身后刚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拉开了枪栓,咬牙切齿地要打死“黄世仁”,幸亏一旁的班长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了枪,才救了“黄世仁”一命。

1947年,陈强随剧团到冀中军区前线体验生活,因身体不适掉了队,在追赶队伍的途中与另外一支部队的侦察员相遇。当时,他身上没有带任何证件,又说不清楚部队的内情,就被侦察员押送到部队。战士们一看那副长相,断定他是特务,陈强有嘴说不清。

在商谈如何惩办他时,有人提出要“处理”了他。陈强一听,急得浑身冒冷汗,在危险中,他急中生智,问战士们知道不知道话剧《白毛女》,并当场作了表演。战士们才相信了他。事后,陈强曾笑着说:“那一次多亏‘黄世仁’救了我。”

2 这张脸 只适合搞喜剧

陈佩斯从小没读过什么书,陈佩斯的长相,在老友朱时茂眼中是“鼻子比较大”、“眼睛比较小”、“不好看”,也曾被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鉴定为“普通”:19岁的他报考这两个单位都被拒,因为这张脸在河北河南之类的地方,“一拉一大把”。

考到第三家,陈佩斯终于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录取,更重要的也是他的脸:那时演员剧团需要一些出演反派的演员,陈佩斯那张“长得比他爸爸还难看”的脸,适逢其会。和小品《主角与配角》一样,在看脸的演艺圈,陈佩斯一开始只能演配角:跑场的匪兵、叛变的叛徒……

像《主角与配角》中“抢戏”一样,陈佩斯那时就会给自己加戏:他和搭戏的演员合计,跑路时一人回头放枪,一人配合把帽子扔天上,以增加戏剧性。

因为这种琢磨劲,后来他被“提拔”去演一个俘虏兵。很早就和他合作过的编剧毓钺记得,俘虏兵不过几分钟的戏,但被陈佩斯演的活灵活现,“那时候我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他很有天赋。大伙一块说笑话,他在语言上、动作上就是比别人可乐,他有把人弄笑的天资。”

陈佩斯走上喜剧之路,是他父亲所希望的。因为自己的经历,陈强一直不主张陈佩斯从事表演。在强调文艺教化功能的时代下,他们这张家传的脸,似乎只能出演反派,而这可能伴生无数风险。陈强给了儿子一个建议:搞喜剧。

陈佩斯回忆父亲的理由是:“中国老百姓太苦了,要给老百姓带来欢乐。”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或许对这张脸来说,喜剧将是比较安全的领域。至少,文革之后,陈强再也没有演过反派。

3 二子系列 开创陈佩斯的喜剧时代

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第一次担纲主角。导演王好为这样评价陈佩斯的处女作:“有些演员是生活中闹腾,一上戏就蔫。陈佩斯反之。他不是展示了一点点喜剧才能,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瞧这一家子》是“文革”后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当年拍摄时,没有任何可参照的电影和教材。在父亲陈强的督促下,陈佩斯临摹卓别林的电影。陈佩斯曾说:“我当时是为生活所迫,吃不饱饭才混进八一电影制片厂。说心里话,我没有想过当明星,也没这个概念,你说我有喜剧天分,那是骗人。”

他的第二部电影《夕照街》演一个配角,诸多待业青年中的一员,短短几场戏,他提着鸽笼,玩世不恭的“二子”形象和那一句“拜拜了,您嘞”的台词成为了电影最出彩的部分。

拍完《夕照街》后,陈强建议陈佩斯多在喜剧上下下工夫——陈佩斯最初从事喜剧的时期,《夕照街》中塑造的‘二子’形象和陈强塑造的老北京形象给了他灵感,可否以爷俩为核心,再向前发展。

《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这四部作品几乎是围绕着陈强父子展开:在《父与子》中,陈佩斯给父亲吃人参,父亲吃多了,浑身发热,到处乱跑。这出戏成功地解构了父亲这个形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二子开店》中,儿子是经理,父亲是员工,一面是父子之间正常的伦理角色,一面是现实生活中上下级的关系处理……

陈佩斯分析过“二子“这一形象:身份很低,绝对的小人物,在电影中,多以单身汉的形象出现。他说:“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当时我们唯一找到的一个喜剧结构,通过颠覆权威和伦理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然后用弱者颠覆强者,是一个正反两面的套路。不过这些理论,他都是后来才明白的。

1986年,陈佩斯拍摄《少爷的磨难》,遭到了漫天的批评,有影评人撰文“陈佩斯的喜剧表演是装出来的,纯为搞笑而搞笑,很低俗。”批评者站在正剧和精英文化的立场去审视陈佩斯的喜剧,批评者的意思,其实是说,他的表演没有伟大的意义,深刻的价值。

现在看来,陈佩斯当然不低俗,他没有在小品中嘲弄残疾人,也没在电影里插播广告。在缺乏快乐的年代,太少人能像陈佩斯那样让人前仰后合。知乎网友张卓曾撰文分析过陈佩斯的喜剧。文中称,“二子系列”在中国喜剧历史的地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 一碗面开始 霸屏春晚

凭借几部电影,名声大噪的陈佩斯被央视春晚总导演黄一鹤看中,考虑到搭档必须有反差,黄又看上了凭借《牧马人》而红遍全国的帅哥朱时茂,一正一邪。

他亲自给两人打电话,并把他们安排在当时的春晚大本营天坛体育宾馆写本子,由于没有任何参考案例和经验,朱时茂和陈佩斯在天坛体育宾馆的房间里憋了一个星期后,不辞而别。前前后后二人总共跑了三次,每次黄一鹤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一档好的节目,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

彩排时,这个有些不一样的小品逗得大家前俯后仰,但黄一鹤却有些担心,在强调任何事物都要有意义的80年代,这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小品到底能不能上?黄一鹤回忆,在那个岁月里,人们干一点破格的事,就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当时我思想斗争很激烈,含着泪跟他俩说:佩斯、老茂,这个节目没有人说可以上,但是也没有任何人说不能上。我是晚会的导演,我就可以做决定了:上!出了问题我负责。但你俩记住一条:表演时一定要按照审查的本子来,不要添枝加叶捅娄子。”

陈佩斯也曾回忆,预演的时候底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电视台领导吓得找他们谈话,不敢让他们上春晚,“快乐的权利被剥夺——快乐的权利成了一种人与人关系平等、和解的象征,所以给你笑的权利和不给你笑的权利就成了一个政治标志。”

和此前预计的一样,《吃面条》播出后,有人质疑那是无意义的笑,黄一鹤反唇相讥:“谁说没有社会意义?小品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你就别考演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你觉得做演员容易,可是连吃一碗面都吃不像,就是讽刺那些好高骛远的人。”

《吃面条》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成了黄金搭档,在随后的十四年里,陈佩斯的小品十一次登上春晚。那时,他是中国最火的喜剧小品演员之一。1998年,《王爷与邮差》成为他和朱时茂在央视春晚的最后一个作品。

《王爷与邮差》出了很多状况,工作人员把麦克风随便挂在戏服外,朱时茂刚上场麦就掉了,邮差不得不趋近王爷好让他蹭麦说话,而到最后陈佩斯一圈一圈跑起来时,朱时茂几乎是直着嗓子把台词喊出来的。而原来准备的声效光碟,现场压根没给他们放。下台之后,陈佩斯哭了。

之后的2002年2月7日,陈佩斯和朱时茂人还参加了春晚彩排,表演了小品《江湖医生》,但这个节目没有出现在最终节目单中。“离春晚还有3天,剧组打电话来问我们能不能换个节目。我们想三天换肯定来不及了,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朱时茂回忆。

当时的媒体报道,原因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在了解到小品内容后,给央视发去传真,认为小品有辱兽医,“将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但该小品编剧王宝社曾透露,内容跟兽医无关,只有一句“看牲口”的包袱,拿掉亦无伤大雅。“节目最后为什么没上春晚剧组没有说清,陈佩斯和朱时茂为此都很伤心。”王宝社曾对媒体说。

5 打赢和央视官司 遭封杀

事实上,陈佩斯不止一次表达对央视春晚创作环境的不满。在他看来,春晚已经不是一个创作的氛围,“每个部门都在互相掣肘,所以说特别讨厌。所有能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是以老大自居,而且都是爷,谁都惹不起。你别看他就是一个助理,你惹不起他,你不知道他哪条线上有什么根儿。所以,那儿(春晚)就是谁和谁都不敢说,互相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工作就这么粗糙。”

再后来,就是和央视官司导致的“封杀”,春晚舞台再也不见这对黄金搭档,取而代之的是东北喜剧。其实早在1994年,央视独资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了朱时茂、陈佩斯小品专辑的录像带。两人当时也打算起诉,央视找人出面说情、道歉,最后两人撤诉。

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再次将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告上法庭。起诉其擅自出版发行他们在春晚的演出作品光盘, 2001年底,陈、朱胜诉。“我们不是什么斗士,千万别有这么高的说法。我们只是对错误的事情说个‘不’字,对自己被侵权表示愤慨和不允许,仅此而已。”陈佩斯解释。

陈佩斯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易立竞采访时坦言,这一次说“No”,代价很大了,但自己并不不后悔。“因为你终于可以对他说‘No’了,这个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口的,也不是一般人能敢说的。我们被电视侵权盗版已经很多年了,就包括我有很多作品演出完了以后被电视台拿去卖钱了,很多小的电视台经常这么干。”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