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影视业回归发展常态
过去的2016年,中国影视业取得不菲成绩,但似乎与人们的期待仍有差距。虽然银幕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但票房却远非世界第一;从2010年到2015年,电影票房从101亿元发展至441亿元,年复合增长达34.28%,但2016年增幅明显大幅回落;电视剧市场整体增长趋势及精品佳作影响力不如从前,人们期待的所谓大IP剧也没有特别震撼登场……在这样的表现中,到底如何看待2016年中国影视业的成绩、问题与发展呢?
先说问题而不是成绩,似乎是回溯2016年中国影视业发展更为合适的话题。以电影为例,2016年上海电影电视节期间,部分影视投融资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中国电影票房将超过美国的成绩,而是进一步觉得实现3000亿元也指日可待。站在这样的起点来看,2016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几乎无成绩可言,甚至可以说问题比较严重。
客观地说,前几年中国电影银幕数和票房额的增长速度非常可喜,但要长期保持则几乎不可能,因为它违背事物发展的通常规律。2016年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影视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与其说是“回归理性”,不如说是回归发展常态,或者说是进入一种新常态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影视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基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看,2016年影视业发展的减速主要不是主观的,更多是客观因素制约;它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主要不是来自影视业里的人,而是影视产业自身发展必须要遵循的规律。其实促使影视业回归常态,反而有利于该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关媒体在《2016年影视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2016年是对前几年迅猛发展(应该主要指电影)的“慢慢退烧”与“回归理性”,体现了“向内里的厚重深刻延伸”。面对问题,确实也要看到成绩。就发展现实来说,整体仍在较好的发展轨道上。主要表现为国产电影除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之外,艺术电影、纪录片和动画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并收获了相对不错的成功。将这个情况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启动、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及纪录片现实主义创作的引人瞩目等结合起来看,突出展现了中国影视作品的丰富多彩与质量提升,以及“向内里的厚重深刻延伸”的初步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影视业发展,网络大电影算得上是异军突起,它在2015年700部的基础上狂飙突进到了2016年的2200部,营业收入也非常可观。有数据表明,网络大电影主要受众年龄为19—30岁——与目前中国影院电影主要观众年龄吻合,这似乎也是线下票房增速放缓的一个原因。因此,影院年观众总人数和年人均观影次数的问题就再次显现出来。中国电影如果将目标观众继续聚焦于年轻人,单纯创作适合年轻人口味的电影,那就很难以影片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来吸引更多观众多次进入影院。这样下去,电影产业发展增速还有持续放缓的可能,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网络电影观众与影院观众的差异化定位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不能不提中国影视业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表现仍显平淡,电视剧则稍有起色。分析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情况,有两个特点值得重视:第一,题材与故事一般都很有中国特色;第二,通常首先在中国市场获得好评,然后在国外取得一定成绩。这就是说,中国影视要走向世界并造成影响,最根本的还是立足自我,“不向外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作者系苏州大学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