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创作里,叙事结构始终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点。
好的叙事结构既带给观众趣味感和探寻感,对创作者自己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994年的昆汀的《低俗小说》开启了环形叙事的潮流,让人第一次知道“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玩”!
《低俗小说》剧照
1998年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更是掀起了情节岔口的叙事高潮,大火了一把。
不过,谈起情节岔口,《罗拉,快跑!》可不是首创。
还有牛逼的港片比它更早——
《一个字头的诞生》
海报就是浓浓的港片风。
一看卡司,更是不得了。
杜琪峰+韦家辉,不就是我们熟悉的银河映像?
俗话说,银河映像出品,必属精品。
《枪火》《阿郎的故事》《暗花》等一系列经典中的经典,包括今年被誉为“港片复兴之光”的《树大招风》,皆出自银河映像。
《枪火》剧照
银河映像的特点,还在三个人身上:游达志,杜琪峰,韦家辉。
游达志的黑、冷、狠,韦家辉的狂放与酷,杜琪峰的强烈商业片倾向,构成银河映像的灵魂三角。
游迏志和杜琪峰不必多说,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
电影菌在银河三巨头里更关注的则是另一位,韦家辉。
韦家辉
韦家辉对香港影视业的影响极大,有“编剧之神”的称号。
早期他在电视台的一些剧作甚至为港剧奠定了风格。
他执导的港剧,堪称编剧技术的教科书。
韦家辉在银河映像的早期作品只有一部,但影片中流露出来的狂放和才气势不可挡。
是的,就是今天要讲的这部《一个字头的诞生》。
韦家辉凭借这部,一举奠定了银河映像的影像风格。
影片诞生于1997年,如今20年过去,重温仍旧觉得牛逼哄哄。
主角刘青云,是一个落魄的男人,阿狗。
今年32岁了,还在殡仪馆卖花圈。
这时候,张达明饰演的大宝找上他,让他在32岁的关口作出一个抉择。
去当黑社会,还是一辈子卖花圈。
做龙还是做蛇,阿狗选择了前者。
于是他们一起跑到大陆湛江,想出人头地,结果一行人运气却背到了谷底。
还是因为阿狗太软。
抢劫却忘了拿钱,埋尸体把call机一起埋了,做黑社会不会开车。
甚至到最后,居然把老大的女人干死了。
全程都是玩得极溜的黑色幽默,血腥重口却又让人笑破肚皮。
总之,这行人一路衰到底,如同一群在乱世飘荡的蝼蚁。
开场三十分钟后,全部惨死。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错了,好戏才真正开始,高潮在后面。
这时候时间又退回去一群混混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
阿狗回到原点,面临重新选择的分岔口。
这就是所谓的“情节分岔”,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第一次他选择了落魄的“败寇”,第二次,他选择了“成王”。
付账钱不够,拿手表抵押。
没钱吃饭,再落魄也不去敲诈勒索别人。
被人用枪指着头,依旧镇定地说出这句经典至极的台词——
我十四岁进洪门,今年三十二岁,今天你用枪指着我的头,我就让你杀我三个朋友的话,那么我这十八年来,只不过做了一个小流氓。
一个字:酷。
尽管中间也出了不少极尽搞怪恶趣味的玩笑。
比如,哥哥和弟弟两人雇来杀对方的,居然是同一个人。
你没猜错,都是阿狗。
但因为有了义气,最终坏事也能变好事。
如同蝴蝶效应一般。
最终,阿狗凭借自己的担当和勇气成为黑社会老大,获得了自己的字头(名号)。
当然,代价是半身不遂。
面临人生的两个岔口,阿狗作出了两个不一样的选择。
第一次去桑拿房,他拒不付账,大打出手,间接导致最终惨死的命运。
第二次,他选择了付账,即使代价是抵押自己心爱的手表。
付不付账,其实反映的是担当的有无。
就像最后的黑社会大佬所说——
当大佬,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买单。
在吴镇宇叫嚣着不要给的时候,阿狗一句话把他压下去——
再穷我们还是洪门的人,面子总不能不顾。
硬气!
这种大哥风范,让阿狗得到了按摩女郎李若彤的青睐。
也正是为此,吴镇宇才会被刘青云折服,而找他一起去台湾,而不是去大陆。
买单这件小事,却直接决定了小人物今后的命运走向。
纵观韦家辉的电影,无不充满了这种宿命论基调和黑到底的冷酷幽默。
韦家辉式故事,当然要有刘青云式演绎。
刘青云之于银河映像,如同梁朝伟之于泽东影业。
他身上溢满了浓厚的雄性气息,和银河映像以男性为主的故事构架相得益彰。
电影中,从乌合之众到黑社会大佬的转换,刘青云切换得毫无痕迹。
即使片中只有短短几个特写,但关键时刻的一个眼神,就让所有人都黯然失色。
除了刘青云,吴镇宇的演绎也堪称典范。
谁说吴镇宇只能演狠角色?
本片后半段没骨气的小弟,也在他的演绎下活灵活现,一口港普居然还有点萌。
左二为吴镇宇
再加上张达明,徐锦江,李若彤一票大牌加持,群星璀璨。
影片到这里,第二个选择结束。
突然间,故事又回到了影片一开头,还在卖花圈的阿狗在算命。
算命的和他说——
“这个根本不是问题,去台湾不是问题,去大陆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的心,你的气色乱七八糟,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怎样”。可见真正的结局不在于选择,而在于自己想要怎么样?”
别看算命这段话像在说教,其实大有深意。
《一个字头的诞生》恰巧诞生于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之际。
那时候的港人们,彷徨,紧张,不知所措。
你能说这部电影没有反映出哪怕一点点那时候香港人的心情吗?
我不信。
片中许多台词看似搞怪,其实颇有深意。
结尾算命先生的“去台湾,去大陆”更是直直指向政治。
在所有港人都在思考香港命运的时候,韦家辉把自己的思索放进了《一个字头的诞生》。
如此想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头的诞生》和《罗拉快跑》这种情节岔口似的手法了。
1999年的德国的《罗拉,快跑!》诞生在柏林墙倒塌10周年。
《一个字头的诞生》则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
走这条路还是那条路,走哪条路才是最好,或者根本没有最好的路?
在这方面,电影菌则爱《一个字头》多于《罗拉》。
《罗拉》的结局圆满:只要你选择正确,不但可以挽回男友的性命,还能暴富。
《罗拉,快跑!》剧照
而《一个字头的诞生》则让我看到了现实。
或者你选择一条所谓正确的道路,或许能够活下来并且成为大佬。
但你也必须付出半身瘫痪的代价。
人生本没有更好走的一条路。
当年香港的黑帮片群星璀璨,又有各自的不同光芒。
在吴宇森那里,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在游迏志那里,是一幕幕命运的残酷安排,和黑色的悲剧人生。
而在韦家辉这里,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
极佳的故事性和观赏性,加上剑走偏锋的运镜,各种广角、俯视、仰视镜头运用自如,让他的影像风格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
最后,影片又回到开头,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对话。
这次,你说阿狗会选择前一种,还是后一种?
让电影菌想起了《无间道》里的一句话——
“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