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评分这么高,为何还是引起部分人的争议?

电影
浪淘铅华
2017年05月06日 14:34

阿米尔汗的最新电影《摔跤吧!爸爸》于5月5日在影院上映。上映当天即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7,截止到发文时,豆瓣评分仍然高居9分。这样一部难得的佳片电影,在网上却引起部分人的强烈吐槽,这又是为什么呢?

2017年5月6日截取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位退役的摔跤手在成为爸爸以后,偶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通过残酷的训练来磨砺他们,最终使她们双双成为冠军的故事。一般来说,阿米尔汗的电影都离不开印度的社会现实,那么这部也不例外。这部电影的本质是在讨论印度的女权问题,之所以挑选摔跤作为训练的内容,因为在印度,摔跤是男性才从事的运动,女性练摔跤,会被别人看不起。按理说,这样一部讲述女性不畏性别歧视,经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应该会获得女权主义的推崇,为何现在的情况反而受到某些女权者的抨击呢?

因为在影片中的前半部分,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后,就开始对她们进行魔鬼训练,甚至为了方便训练,剃光了女儿的长发。但是两个女儿并不喜欢这种生活,面对专制霸道的父亲,他们想法设法逃避,例如调闹钟,训练时装病等等。在影片的这一部分,电影刻画了父亲的蛮横和女儿的反抗,引起了部分人的愤怒,她们认为,这是在虐待女性,压制自由。即使是后来两个女儿获得冠军,摆脱了之前的阶级,仍有很多人视为这是受制于父亲的专制和强迫。所以,很多人纷纷给出一星差评,甚至有人在豆瓣贴出长文痛斥。

对于这种争议,我要替这部电影说两句话。关于电影中强制魔鬼训练的情节,可能很多人觉得残忍。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换成其他,事情可能就容易接受了。把摔跤换成钢琴,郎朗正是在父亲的魔鬼训练下成长为大师;把摔跤换成音乐,周杰伦小时候也正是在母亲的强制学习下成长起来的;把摔跤换成学习,君不见多少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弹簧不受力,怎么弹得更高?弓箭不受力,怎么飞的更远?

至于对女性的歧视?这就更谈不上了。影片中女儿受不了残酷的训练逃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结果婚礼的新娘反而羡慕她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影片中也经常有女儿和周围女性的对比,相比女儿的残酷训练,周围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才是对女性的歧视。女儿在朋友的婚礼被点醒,经过父亲的训练成为冠军,换成中国不就是逃学的孩子觉醒,返回学校用功读书成功逆袭的例子吗?这样唤醒更多女性的电影竟然被理解为压迫?对这部电影太不公平。

电影原型的父亲和女儿

说点题外话:毕竟在有些人的眼里,男女有别都是对女性的歧视。在有些自由主义者眼里,任何的强制都是在破坏自由(包括法律)。让我这种平权主义者和守法的人很难办啊(PS:其实女权创立的初衷就是男女平权的意思,但是随着女权队伍的壮大,女性平权正朝着女性特权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所区别,小编才自称平权主义,也就是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

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妥妥的为女性争取权利、鼓励个人奋斗向上逆袭的好电影,值得各位抽出时间用心看一看。最后,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如果明天你赢了,并不是你独享胜利果实,是那些被禁锢在家务中女孩子的胜利,也是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子的女孩的胜利。你的胜利不只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被歧视的女孩。

文章原创 头条首发

请勿转载 违者必究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