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口碑逆天,阿米尔汗对电影敬畏之心让中国演员汗颜

电影
主角儿
2017年05月10日 15:06

上周末,朋友圈都被电影《摔跤吧!爸爸》刷屏了。几乎每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要发个朋友圈分享一下观影感受。而没看过的,更是眼巴巴的表达了想要看的愿望。仅仅一个周末,这部电影成功逆袭,秒杀了《银河护卫队2》,豆瓣评分也由上映前的8.8飙升到现在的9.3分。

《摔跤吧!爸爸》最大的标签是女权

在印度,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童养媳、强奸都是司空见惯的。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一个摔跤冠军爸爸希望女儿们能完成自己“世界冠军”的梦想。

这个故事开始于父亲的强迫,女儿在父亲的残酷的训练下更是苦不堪言。甚至电影音乐中都在强调“爸爸是独裁者,爸爸在虐待我们”。而到后来,女儿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爸爸让女儿摔跤,是为了让女儿成为摔跤冠军以后,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作为嫁人的工具。

一路走来的爸爸也说,自己的女儿,是在为全国的女孩子而战。

在醒目的女权主义下,摔跤吧!爸爸又是一部暖心的父爱电影

在生活中,父爱总是含蓄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引来误解。影片中父亲对女儿是严厉的,但是让女儿练习摔跤,父亲是承受着极大的风险的。

他让女儿穿男装跑步

剪短发

破戒吃肉(摔跤手不吃肉是不行的,但他的妻子不吃肉)

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是大逆不道的,父亲自己也会受到同村人的嘲笑。他还说服他的妻子:你给我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里,不要让女儿做家务了。他拼着家里的财富损失,让女儿得到一个改变的机会。

在比赛之初,父亲就告诉女儿一个现实:想办法让人记住你,只有赢得金牌。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忠告,更让女儿从刚开始就记得了生活的不易。

在电影中,女儿参加比赛前父亲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孩的女孩,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

你的胜利不只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被误解被歧视的女孩。

足见父亲对女儿的期望之深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还离不开印度这位国宝级人物阿米尔·汗

这个名字不仅是电影票房的担当,更让电影与印度的社会现实产生联系。米叔不完全是一个国宝级的演员这么简单。抛却印度“三汗”天王之一、“印度刘德华”、“印度阿汤哥”等头衔,印度人民喜欢亲切地称他为“完美先生”。因为他的魅力早已不止在镜头前面。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家级亲善大使;2012年,他因制作并主持电视节目《真相访谈》,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在印度影坛,大家都知道阿米尔·汗的三个原则:

1、从不轧戏,一次只做一部电影。

2、没看到完整剧本前,他不会对一部电影说“我愿意演”。

3、由于对印度电影奖项公信力的质疑,他从不参加颁奖礼。

将演戏做到极致,是米叔演电影的原则。在《摔跤吧!爸爸》中,52岁的阿米尔汗除了摔跤训练,还要演出角色的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从年轻健壮到又老又肥,年龄跨度很大。拍摄是从角色发福部分开始演起,而他拒绝穿脂肪假体衣。因为那样当演员最“有趣”一个过程就被抹杀了。

于是先是增肥54斤,中间一度胖得连系鞋带都困难。之后又疯狂减重,4个月体脂率37%减到9.6%,减到累趴。

但是还是完成了,外形也像个帅小伙

为拍摄真实的摔跤场面,阿米尔·汗甚至还跟四个女孩都学了摔跤。这种对电影的敬畏、死磕,才让观众看到了这样完美的电影。

我们常常嘲笑印度脏乱差,但他们的电影人,却能各自守住内心的规矩,制作出不脏乱差的电影。想想目前国产影视剧的现状,难免让人心酸。电影的制作流程其实大同小异,只是因着多出的那一两点敬畏之心、那一两分死磕的劲儿,才成就了不同。就像阿米尔·汗强调的,你不可能强迫任何人成为冠军。泥地里反复的摔打,因热爱眼里放出的光亮,才让女孩们越走越远,直至戴上了金牌。而这也正是当下大部分演员身上最欠缺的品质吧!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