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热映,国内翻拍已提上议程,中国电影怎么了?

电影
网络大电影
2017年05月19日 17:29

《摔跤吧!爸爸》(以下简称“摔跤吧”)成为了五月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之一,这边《摔跤吧》正在热映之时,微博上已经坐实了中国影视公司将要翻拍传闻。见热就蹭的德行背后中国电影到底怎么了?

蹭得了热度蹭不了高口碑,购买翻拍权背后的影视怪相

《摔跤吧!爸爸》

排片低潮,票房逆袭,《摔跤吧》可以成为今年电影的最大惊喜,票房成绩已经突破五亿大关,也引起了不少影视公司的注意,最近某知名编剧在微博上发表博文称有公司将要筹拍翻版《摔跤吧》。

看完之后,语调像个段子,知名编剧汪海林转发之后,确认了此事。看见《摔跤吧》全民热议,自来水不断,就按捺不住往上蹭了!

来源:微博

获得翻拍权,仍做不出一款好电影

《麻烦家族》剧照

借助《摔跤吧》的热度,可以迅速复制一个中国版,但是有意思吗?之前中国翻拍其他作品成功的有几部,且不说之前的《外公芳龄38》,就拿黄磊的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为例。电影就完全在照抄照搬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只是稍微做了名字的改动,其他的几乎是完全照搬原版电影,完全没有把握《家族之苦》精髓所在。截止到目前,票房刚刚超过3千万,估计最终的票房落点不会破亿。

正如编剧陈彤所言把剧本翻译过来不费事,但是对于观众而言是翻拍不是照抄照搬,不是简单替换,而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生活进行改编。但是“专业人士”并没有充足的精力完成本土化进程,买翻拍权价格更低,直接买就行了。

回望中国近年来并没有再出现像《摔跤吧》这样令人沸腾的作品,对于被娱乐和商业化裹挟的电影产业是一种遗憾。

广电总局不背锅,中国电影怎么了?

《速度与激情8》剧照

之前观众觉得电影没意思、惨遭删减等一切原因都可以算在广电总局的身上,政策的宏观条件不允许从业者过于自由,所有的锅都可以甩在广电总局的身上,但是《摔跤吧》的成功打了谁的脸?

中国有着广阔的电影市场和人口红利,赶上了中国电影繁荣的时代,却鲜少好作品产生,和《速度与激情8》相比,中国电影惨遭重工业碾压,和《摔跤吧》相比缺少人文关怀,剩下的只是一场狂欢了。

从业者的真诚感正在逐渐丧失,投机心理越来越明显。电影制作周期太短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不少影片刚刚宣布准备拍摄,没几个月就出炉了,制作时间被大大压缩。通常意义上讲,大片至少应该在1年半左右,而很多是在半年。“时间”是一个衡量的因素,拿网络大电影讲,从之前15天的周期到现在延长周期,至少能够给创作者一个宽松的空间,而不是将就和仓促。

不细致、没人文。虚浮的情节、扁平的人物、漏洞百出的故事逻辑,拿观众当傻子,认为观众辨别不出精品。演员演技惨不忍睹,动作表情台词分分钟让人出戏。大量电影存在“不真实”的问题,大IP+小鲜肉+大宣发=高票房,这样的计算公式运用于电影之中,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得不真切,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不细致,难以引起观众的思考。这样的影片不胜枚举,一昧追求电影票房,误导了追星的脑残粉,审美危机出现,观众还不如在家里看网大实在。

95年上映《大话西游》,从内容到服化道深入人心,剧中的经典台词一直出现在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实际上观众看到的,是不断的炒现饭,不断翻拍,豆瓣评分9.2的《大话西游》被翻拍成3.6的《大话西游3》。创业者想象力枯竭,只能反腐去榨取经典。电影原本特色越来越不明显,而平庸的模仿之作充斥着市场,到处是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创造,创作乏力。

其实《摔跤吧》带来最大影响就是创作者认识到了“内容”的强大,不会囿于排片危机,但是翻拍《摔跤吧》暴露了中国电影的危机。

文/san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