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2日,西安市殡仪馆骨灰公墓,去世三年后,著名导演吴天明终于“入土为安”了——女儿吴延,亲自将父亲的骨灰安放在了他挚爱的黄土地上。
“我爱电影,这辈子我只干了这一件事。”吴导的墓志铭,是他生前所说过的一句话。
在葬礼现场,播放着《百鸟朝凤》的主题曲,一只鲜花扎成的“百鸟朝凤”花篮、一把放在墓前的唢呐、一个刻满了胶片图案的墓碑,加上前来参加葬礼的山西左权县老井村(《老井》中村子的原型)的村民代表,所有这一切,都在记录着这位伟大的导演不凡的一生。
吴天明爱电影,爱得简单,爱得纯粹。他的热爱,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第五代导演,成就了中国电影。
在“资本第一”的今天,这种热爱,更显其珍贵。
吴导离开三年了,人们还在怀念他。
吴天明和他的中国电影
4月8号,就在吴天明导演葬礼的四天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点映活动在青岛成功举行。
此次点映的电影,正是吴天明导演的《首席执行官》——时隔15年,这部以张瑞敏和海尔为原型的工业题材电影,首次以数字版的形式登上大银幕。
张瑞敏亲自到了现场并做了发言,用他的方式缅怀了这位“最懂他的导演”。
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泰斗,吴天明曾收到过许多公司的邀约,来为他们拍摄电影,其中不少人更是砸下重金,但最终都被吴导给拒绝了。
然而,在知道了海尔的故事后,他却主动提出要拍海尔,拍中国企业家的拼搏故事。
打定主意后,吳天明用了两年时间,参观了十几个海尔工厂,查阅了大量资料,修改了十版剧本,最终创作出了这部被评价为“充满真激情”的电影。
拍好中国电影,讲好中国的故事,是贯穿于吴天明作品里的一条线。
“头上蒙着白羊布手巾,拿着皮鞭放羊,穿着羊皮袄,并不比拿破仑低级,要挖掘老百姓喜怒哀乐。”他刚接任西影厂厂长时,就为西影厂定下了这样的改革方向,决心要拍中国的西部片。
从最开始的《人生》、《老井》,到后来的《首席执行官》,再到他的遗作《百鸟朝凤》,吴天明的每一部作品都和中国的人、事、精神“有着切肤情感”。
本次活动,是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主办的“吴天明和他的中国电影”回顾展的一站,4月20号,回顾展将正式拉开,以城市为坐标,回溯吴天明的毕生的七部杰作。
而这个时间点,距离方励为了《百鸟朝凤》向院线下跪求排片,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
“伯乐算什么?电影才最重要”
有人说,中国电影的辉煌,始于1983年。
那一年,不到44岁的吴天明,从老厂长手里接过了西影厂,成为了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电影厂厂长——有人说,他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1983年,西影厂影片拷贝发行量居全国倒数第一,全国上座率最高的10部影片没有一部出自西影,整个厂子管理混乱,士气低下。
为此,他在正式接任后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年轻化干部队伍、提拔年轻的创作人、开办培训班、将西影厂改制为企业并和中影集团分账,和中影集团签订票房分成协议,自负盈亏……
如今看来,所有这些都不过是电影产业中再自然不过的商业模式了,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吴天明的做法在当时甚至被人说是“离经叛道”。
但面对各方阻挠,他丝毫没有退让,尤其在启用有才华的年轻人这件事上,他从没有犹豫过。1984年,陈凯歌被外借到广西厂拍摄《黄土地》,张艺谋担任摄影师,在陕西看景时遇到一些问题,二人觉得走投无路,便去投奔了吴天明。吴天明二话没说,给了他们2000块,还为他们安排了吃住和用车,解决了拍摄中所遇到的一大堆问题。
此后,他更是力排众议,破格提拔摄影师张艺谋为导演,投资他拍电影《九九青杀口》。
可当张艺谋来到取景地高密时才发现,这里并没有电影里所需要的高粱地,高密已经几十年没有种过高粱了。
就在张艺谋一筹莫展的时候,又是吴天明凑了四万块钱直接塞给他,让他先去种高粱。
而或许就连吴天明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百十亩地里,种出的不光是高粱,还有中国电影的未来——这部电影之后改名为《红高粱》,它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1987年,陈凯歌的《孩子王》也诞生于西影厂,为了把这部影片推向国际市场,吴天明拿着还没通过发行的影片跑到中国电影展,趁着国外电影人用餐的机会,写个纸板通告该电影的放映时间,一个个的推荐《孩子王》。
同一时期,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田壮壮的《盗马贼》也都在西影厂拍摄完成,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吴天明无条件的支持。
当时有很多无戏可拍的老导演找到吴天明,向他下跪想要个机会,吴天明反过来也向人家下跪:“我希望你起来,咱换位思考一下,你站在我位子上考虑,我得为厂里头这几千人负责,我还得为观众负责,你这么多年都没有拍戏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编剧芦苇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大家都在谈吴天明扶植第五代,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无私,只有唯电影为上的人,才会这样对所有年轻的创作者。”
这批年轻的创作者们都管他叫“头儿”,外界则更喜欢称他是“第五代的教父”,是伯乐。但吴天明不喜欢“伯乐”这个说法。
吴导生前在接受《影视圈》杂志专访时,却曾表示:“伯乐算什么?电影才最重要!”
尽管正是由于他的提携,才有了第五代的辉煌,有了中国电影的辉煌,可他依旧坚持说:“年轻人最好不要靠伯乐,共产党(以前)就是伯乐制度,这个制度不可靠。年轻人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伯乐意识,害人的。”
“现在的电影,怎么都这样拍?”
在吴天明的领导下,仅用了两年时间,西影厂便从“倒数第一”成为了“正数第一”,一时间风光无限。然而到了1989年,随着吴天明离开西影厂远赴美国讲学,“第五代聚义”的热潮迅速褪去,西影厂的辉煌也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