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的佐料 熟悉的味道

电影
曲艺
2017年07月31日 00:31

楼一宸

作为陪伴中国人除夕夜的“精神年夜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历30余年,对于很大一部分观众来说,看春晚也成为了过年的一部分。而在春晚这顿“年夜饭”中,以相声和小品为主的语言类节目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赵丽蓉、赵本山等人的节目一度成为了春晚最具吸引力的“招牌”。

春晚作为国家官方的联欢晚会,它必定会有特定的程式化内容沉淀下来。所以不管谁掌厨,春晚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春晚的吸引力已不如当初,但即便如此,语言类节目依旧承载了许多观众的寄托与期待。

2017年央视春晚共有9个“语言类节目”,不但总数创下近年之最,在创作表演团队、题材内容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新颖之处,为春晚这顿“年夜饭”增添了颇具亮点的“佐料”。以下便是笔者对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观察与感想。

形式化与标签化——地域特色的再摸索

一直以来,操着北方语言的相声、小品演员“霸占”着“年三十儿”的舞台,作品呈现出来的生活与思想更多的都是来自北方。无怪乎经常有南方的观众调侃“都是北方的梗听不懂”。

纵观春晚的历史,一些来自南方、西部的节目往往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当届晚会的一大亮点。1986年春晚中,来自四川的笑星沈伐表演了谐剧《零点七》,沈伐一个人演活了一台戏,整个作品妙趣横生。1988年,沈伐的谐剧作品《蓝贵龙接妻》被央视春晚节目组看中,导演选用演员岳红与沈伐搭档出演,成为了后来的方言小品《接妻》。而另一位“南派笑星”严顺开自1983年“春晚元年”伊始便登上了这个舞台,陆续表演了《逛厂甸》《阿Q的独白》《难兄难弟》《爱父如爱子》《讲故事》等小品,但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便是1993年的小品《张三其人》。在那样一个屡遭误会、可爱可怜的南方中年人形象中,观众们都找到了自己“好人難当”的影子,成为了经典作品。

在节目中体现地域特色,是春晚的一个整体创作理念,但这种地域特色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歌舞类节目中,偶尔会在语言类节目中显露一二。来自湖南的相声、湖北的小品都给观众带来过欢乐,2017年的春晚,这种地域特色又回来了,但它也还在摸索。

零点后的小品《阿峰其人》,无论从节目名字和节目内容看,都有向《张三其人》致敬和模仿的意味。作品取材于G20峰会前杭州的一个社区公园中的故事,通过四位主人公关于日常琐事的误会,表现了杭州人民良好的道德风尚。主人公阿峰是一个“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的人,老人是不是和自己上司沾亲带故则有着完全相反的态度,当然最后他也受到了教育。

这是一个标准的利用反差制造笑料的小品,也是标准的寓教于乐的小品。它有着G20和杭州的元素,但总有一种故事和人物本身似乎和地域相脱离的感觉——也许是这种地域化并未形成风格化。

地域风格化语言类节目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脱胎于“二人转”,沈伐的方言小品脱胎于四川谐剧,严顺开的《张三其人》脱胎于上海滑稽戏,《阿峰其人》虽也是来自滑稽剧团的演出,但显然丧失了剧种许多特色,而这种特色却是形成地域性风格最为需要的。

此外,语言和人物形象也是地域化与风格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目前在跨地域演出所采用的“方言普通话”是权宜之计,也是基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与句式可以逐渐整合,东北话中的“整”“削”等都是在一个个节目中逐渐推广并被大家接受的。

戏剧也罢影视也好,南方男人总是会被有意无意地塑造成精明柔弱的小男人,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张三其人》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张三是小人物,但不属于小男人。人物形象的拓展也将是南方语言类节目走向全国的必经之路。

少数民族小品《天山情》,它的评判体系应该更多地偏向主题需要。这个节目通过铁路施工队和维吾尔族牧民之间的故事,表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一开场的载歌载舞与少数民族服饰一下子就将新疆地区特有的热烈奔放的民族风情展露无遗。虽然主题先行的意味较为明显,但演员的表演始终能带来新鲜感,尤其是那只来自新疆的小毛驴的乖巧行为也萌翻了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是新疆同胞第一次以小品的形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估计全国大部分的观众都是第一次看到反映新疆生活的小品,这对于该节目而言也就够了。

在全国性的平台上,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类节目似乎还未形成气候,这种地域化的呈现形式目前看来还在摸索之中。

超越新旧的界限——新相声说老情怀

自小剧场相声兴起以来,穿着大褂似乎成了说相声的标配,一反马季等人穿着中山装、西装说相声的形象,这种复古的潮流却也让观众牢牢地树立起传统相声和新相声的区别观念。是否穿着大褂似乎成为新旧二者的有效标识。

而也是从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相声从业人员和一些观众有了一种泾渭分明的判断:新相声应该用新技巧说新生活,传统相声应该用经典手法说老段子。这种想法有自己的道理,正如戏曲中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针一样,能够让相声的发展“两条腿”走路,这是必须的,但是笔者却在自己的观演经验中体会到了二者在美学风貌与艺术特点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分歧。一些游离于传统与新相声之间的作品屡屡出现,却大多并不成熟。如何勾连二者的特质,使相声的“两条腿”能够合理、同步、协调地前进,成了笔者关注的问题。而2017年春晚的相声,给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高晓攀、尤宪超这对相声演员,一贯主打年轻牌,针对的也是更多的年轻观众,在小剧场里所呈现的段子更多的是时尚和新潮的“新派相声”,但他们却在今年春晚中说起了姥姥。相声《姥说》中两个年轻人回忆起各自姥姥说的话,两位姥姥态度迥异,教育理念也有些对立,这种不同却又折射出共同的老辈对小辈相同的疼爱。

姥姥的话平实朴素,却蕴含着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题材挺“老”,但是却让一对年轻人说了。这里的粘合剂就是叙事的角度。以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姥姥说的话,完成了一个时间上过去与现在的勾连,形成了新一辈与老一辈的对立与统一。两位姥姥针锋相对的话语组成了包袱,都统一于对外孙的教导和关爱上,过去对姥姥的种种不解又统一到如今对姥姥的思念上,这种感情是真挚可信的。

此外,从形式上来看,高晓攀、尤宪超的这次亮相,还带来了“子母哏”这一相声类型。

相声《新虎口遐想》是笔者今年最为期待的节目,一是姜昆与梁左合作创作的相声《虎口遐想》到今年正好30年,具有历史意义;二是这个作品早在几年前便已经创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相声作品。

作品以主人公再次落入老虎洞为情境,展现了30年来的社会变化与一些当下的社会现状,网络直播、反腐、堵车、食品安全等热门话题都有所涉及。比起30年前的《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少了些主人公的“遐想”,多了些围观群众的描绘,使得新作在揭露和展示现实问题时更加直接。这种直接一方面更符合当下春晚的节奏,另一方面也少了些对于小人物耐人寻味的心理描摹,使得整体作品风格与带有意识流倾向的《虎口遐想》有了不同。

《新虎口遐想》一如姜昆相声作品时代性明显与社会观照意识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放在30年的历史进程上看则酝酿出了一种情怀。正如作品里说的,30年前的人还是“绿色食品”,30年后吃添加剂、吸雾霾则积累了太多的“毒素”。在30年两端的两个时间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人们的心态也有了不同。这是笔者所认为的这个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30年前的相声事业比起今天显然局面是好了很多,姜昆作为“新时期”相声的代表也全程经历了相声事业30年的起伏。他的相声如上所说更多的都是着眼当下,展望未来,今年的《新虎口遐想》有了一点回头看的意味。而比起2009年春晚主题相近的相声《我有点晕》,《新虎口遐想》因为有明显的对照而显得更具体、更生动。《如此照相》也是通过两个社会状况的对照形成“包袱”点明主题,《新虎口遐想》亦是如此。这种时间的勾连,则有了一种回归的温馨感。

今年春晚的两个相声的演员都没穿着大褂,但笔者却感受到了其中传统和怀旧的味道。这像极了2011年春晚相声《专家指导》中姜昆内穿大褂,外套西装的画面——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正如很多从业者正在做的,传统相声和新相声从新的角度互相“找补”一下,或许能有新的收获。

新审美的融合与碰撞——“春晚体”何去何从

春晚作为综合性电视晚会最高水平的展现,它的节目风格影响了一大批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虽然它每年都有所改变,但大的基调和风格基本都会保持。因此,在娱乐选择越来越多的今天,曾经给观众带去无数笑声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也会出现审美疲劳。

如果说电影、新媒体等大众娱乐带给观众的是多样化的选择,那么近几年来各大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给春晚带来的则是直接的冲击。语言类节目这一概念是春晚独创并推广开来的,它以小品、相聲为主,且审美情趣更多地倾向逗乐,这正好与当下流行的喜剧选秀和喜剧竞演节目有些重合,最为直观的就是一些在春晚走红的演员和团队进入到了这些节目的制作之中。

与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相比,喜剧类电视节目对现场效果的追求更为强烈,求新求异的倾向更加明显。在观众熟悉了春晚的“套路”后,一些语言类节目看了开头就能猜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但在喜剧类电视节目中,反常规的剧情设置越来越频繁。这些节目中喜剧作品的质量虽也参差不齐,但大多都是完整且完成度较高的。因为平台不同,这些喜剧类电视节目在选材立意、表现手法上都比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更加自由和多元化,不同团队不断的创新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新鲜感。因此,与曾经央视春晚独自引领审美不同,当下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要求也是趋向个性化与多元化。

央视近年一直秉承“开门办春晚”的理念,以上所提的审美新风向也必然会得到节目组的重视。因此,今年新人作品的比例也创了新高。最为明显的就是小品《大城小爱》,它的主演是刘亮、白鸽,这是一对在喜剧选秀节目涌现出来的演员。此外,上文所提及的高晓攀、尤宪超也是第一次以相声演员身份亮相春晚,《阿峰其人》和《天山情》的演员团队都是第一次走上春晚。他们的出现,给春晚较为固定的演员阵容吹入了一股新风。

在今年9个语言类节目中,称得上“老面孔”的也就剩下3组:《信任》中的冯巩,《真情永驻》中的孙涛、闫学晶,《老伴》中的蔡明、潘长江。其中,冯巩还搭上了跨界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蔡明、潘长江也搭上了在喜剧选秀节目中走红的潘斌龙,这种混搭在近年春晚已是常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伴》的剧作在高潮处有了一个大的反转,原本去治疗他人失忆的“毒嘴”老太太自己就是一个失忆的人,这个过程就是她在接受着治疗。这个情节设置像极了电影《禁闭岛》,有影视创作经验的编剧或许多多少少有了这方面的借鉴。这种反转在喜剧类电视节目中多次运用,但很少在春晚的舞台见到,这给了观众很大的惊喜感。

笔者觉得近几年来打破春晚语言类节目老味道的是2012年的小品《今天的幸福》,开心麻花团队在这一年凭借该作品崭露头角并成为了此后春晚的常客。在近一段时间的喜剧类电视节目中,开心麻花团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作水准。相较之下,今年的《一个女婿半个儿》则稍显平庸。但它还是有着开心麻花自己的风格:“外插花”较多,有较为强烈的戏剧性,结尾处没有刻意拔高和煽情等等。

在外部的影响下,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这不意味着春晚的“味道”会有大的变化。笔者始终认为,春晚不是唯一,但确实也有着自己很大的功能价值。对于有欣赏春晚习惯的人来说,来自一号演播大厅的声音已经成为了“年味”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人目前看来人数也不少。春晚没有必要为所有人负责,它有自己的受众。或许那些相声小品并不如以往那么招笑,但春晚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应该消亡的事物,而是应该成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它让大家在拜年的时候有了拉近距离的谈资,让大家在回忆的时候多了一个坐标点,也让大家在春晚的“味道”里品尝出了一年又一年岁月的味道。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央视春晚 高晓攀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