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影评——当敌人把你逼到尽头,你别无选择

电影
文俊侃科技
2017年09月02日 02:28

盼了一个月的《敦刻尔克》终于在国内上映了!

既然盼了这么久,那下班当然第一时间去看呀。

然而在搜影评时,我却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这部在 IGN 得到 9.5 分的电影,竟然在某些论坛上被说是烂片。

这有点神奇了,这部可是在北美堪称为神作般的电影呀。

难道欧美版和大陆版有不同的剧情?

不过甭管怎样,我就不信邪买票去看了...

然而当我花 2 小时看完这部电影,我是被怀着敬畏之心走出电影院的。

假若我是诺兰,看到这些影评我会说: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总结下,这部电影在国内部分影评中被吐槽的有 3 个点:

剧情线混乱,让人看不懂;

主角人物模糊,完全不知道主线是谁;

没有劲爆的动作,只有突如其来的惊吓

首先说说剧情问题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诺兰是用了一个现今电影少用的方法去拍摄...

那就是——插叙。

他用三个时间、三个场景来展示敦刻尔克撤退的「乱」

这一次的撤退有多乱?大概是 30 万英军滞留沙滩等待回家

然而却没有船只、没有武器,只有轰炸机的恐惧和回家的急切。

这部电影的主线有三条:

皇家陆军、皇家空军、皇家海军及征用的民船

也就是:

撤退线、保护线、拯救线 3 线剧情

开始是真的让人看不懂,但当电影后期的三路重叠就自然明了。

当你看懂了,你就会有种“噢~”的感觉。

有人说,《敦刻尔克》剧情很无聊?

首先这就是写实战争,这不是娱乐电影,是一部纪录片。

敦刻尔克撤退,二战著名事件之一,发生于法国南部城市敦刻尔克。

当时英法联军在西线战场节节败退,被多路德军赶尽杀绝

最后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迫启动“发电机”计划...

使用各类舰艇及征用民船,将西线战场的 33 万英军撤离。

目的是为了积累兵力,为日后的“诺曼底登陆”储备实力。

这在电影开始的 5 分钟就已经交代清楚了,只是电影没翻译到。

再严格上来讲,这部电影是一部 战争灾难片。

尤其当我看到,还有英军留下奋斗的时候,我是被震撼到了

皆因德军即将拿下敦刻尔克,留下来的英法盟军结局可想而知。

6 月 4 日,德军拿下敦刻尔克,数万英法盟军投降,沙滩一片狼藉。

这就是诺兰的深度,战争、生死逃亡的压迫感...

当敌人赶尽杀绝,要么死要么逃,你别无选择

这部电影没有主角

这部电影没有主角,甚至角色名十指都能数完。

因为在真实战争中,每个人都是主角,谁都会改变命运。

当然,自己也会被别人改变。

开喷火战机的皇牌飞行员、撤退英军,在之后的诺曼底登陆他们都是主角。

如果要选主角,德军的斯图卡战机可以算一个,因为从未被击落过。

这就是显示骨感的战争...

战争的残酷、自己的命运在别人手里、家就在对岸却回不到的心情。

要么当英雄,要么当懦夫。

陈爵士是怎么看?

首先我得跟你们说个前提,爵士是一个二战迷。

我不是德棍也不是美分,纯碎是对这场世界大战入迷研究。

西方那部战争史我没看过?

站在历史角度看,《敦刻尔克》正视了令人窒息的逃亡压迫感,这点相当不错。

尤其是懂二战的,会想到底元首为何在拿下敦刻尔克前突然停止进攻?

皆因那时正是德军战力旺盛之时,拿下敦刻尔克轻而易举。

这是一个只有元首才知道的未解之谜...

站在娱乐角度看,绝非是一部适合和女朋友看的电影。

除非女朋友懂历史或二战,否则会看不懂以为是一个沉闷的故事...

我后面的那对情侣就是这样,女的问怎么这部电影这么无聊。

我内心OS:逃亡难道还想有超级英雄出来吗?

那么最后,诺兰在这部电影唯一犯的错误,让其背负“烂片”之骂名呢。

可能就只有不够煽情,也可能因为这场战争跟我们并没有任何关系。

文俊引用一句丘吉尔的名言:

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共撤出 33 万人(原计划为 3 万人),伤亡 5 万人。

最后,文俊愿世界和平。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回家 北美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