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暑假的结束,好莱坞大片也如潮水般蜂拥而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诺兰指导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了。《敦刻尔克》讲诉的是二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湾的大撤退,虽然说是逃跑,但是这次战略性转移还是为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不过,满具诺兰风格的《敦刻尔克》以默片的形式,极力给观众营造出战争的压抑,却引来了大量观影者的质疑。这种不同于其他战争片的表现形式,在北美市场上可以说大受好评,是国内电影观众不懂电影吗?
其实也不尽然,很多观众不喜欢《敦刻尔克》这部片子,主要还是因为内心的民族情绪。我可能不懂历史,也不知道网友所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坑死了中国远征军是不是真的,如果真是这样,一些激进的网友给《敦刻尔克》打出一分也很好理解了。电影虽是艺术,艺术虽不分国界,但是对于过去我们不能忘怀,你可以因为电影质量给《敦刻尔克》打出10分,我也可以因为历史给《敦刻尔克》一个差评。
除了民族情绪,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的表现手法也是本片备受质疑的关键。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谁会通过默片的形式来呈现一部电影。尽管这种形式和《敦刻尔克》的主题很搭,但是通篇没有多少对白,或者说网友调侃的一部影片开了没几枪,这还能算一部战争片吗?是啊,不同的观众对于电影有不一样的需求,《敦刻尔克》在国内评价不一并不能说国内观众不懂电影。
《敦刻尔克》在国内备受质疑,褒贬不一,真的是国内观众不懂电影吗?我觉得《敦刻尔克》之所以质疑不断,敏感的敦刻尔克话题自然是最为关键的。懂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可能都会对网上盛传的言论有所笃定,从而对《敦刻尔克》作出一个不客观的评价。其次,《敦刻尔克》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并不合大众,没有取得一致的口碑也在所难免。《敦刻尔克》备受质疑的背后,是国内观众不懂电影?我看也未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