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敦刻尔克》咋还看出优越感来了?

电影
正经电影
2017年09月05日 22:44

本不打算写《敦刻尔克》,但是今早看到某大V说,不喜欢《敦刻尔克》的人是因为“缺乏足够电影阅读能力,知识储备不够“。

再一看,似乎还真有许多人认为”不喜欢《敦刻尔克》就是看不懂“。

上一次正爷说不喜欢《战狼2》时也曾被指责,不喜欢是因为没看懂。

关于《敦刻尔克》,正爷没有不喜欢,但觉得也就那样,远没到某些人吹嘘的”神片“地步。

然而许多将之奉为神片的人却产生了莫名的优越感,那今儿就各位这优越感来聊聊吧。

《敦刻尔克》是拍的有多深奥,吾等凡人竟然都看不懂?

1.非线性叙事

诺兰宣传电影时曾强调,这不是战争片,而是悬疑片。他这里所指的“悬疑”,应该就是可能需要费点脑理解的非线性叙事了。

诺兰一向喜欢在时间空间上做文章,所以这次的三线叙事也不算意外,不过玩法就确实比较高级。

防洪堤(一周)、防洪堤(一天)、天空(一小时),三条线时间长度不一样

时间长度不一样,但又是平行剪辑,所以才出现墨菲上一分钟刚被鱼雷轰炸吓到瑟瑟发抖,下一分钟却衣冠整齐地在船上劝汤米calm down的画面。

但这算深奥吗?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看懂吗?

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导演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将时间长度不等的线剪到一起,力道不够就容易剪得乱七八糟。

但诺兰毕竟是诺兰,电影里的几条线处理得很顺溜,没有混乱,没有违和感,只要开篇不打瞌睡,正常人都能看懂。

2.浸入式观影

除了最出彩的非线性叙事,众人所称道的另一个点是,浸入式观影,就是身临其境的意思。

  • 胶片、实拍和的IMAX格式。

“54斤IMAX相机跟拍、长时间水下摄影、影史上用船最多的影片、烧500万美元买二战轰炸机……”

因为是IMAX胶片拍摄(画幅更宽,更清晰),所以在IMAX影院观看的体验感会更好。

但正爷一直认为,这些“外在”的东西都只是手段,单论这些是不足以支撑一部电影成为“神片”。至少我个人并不care这些。

  • 角色视角

作为战争片,这部电影里非常好的一点处理是,观众不再是上帝视角。

片中角色看到什么,观众看到的也就是什么,没有多余的信息透露给你。

没有背景介绍,不知道战场概况如何,看不到敌人,只有身边飞过的枪子……

所以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士兵、船长、飞行员等角度身上,会跟着一起紧张、恐惧、绝望。

但这很深奥吗?帅帅的飞行员坠机后拉不开门的紧张感,正常观众会看不懂,只有你个精英能感受到?

  • 震撼音效

《敦刻尔克》另一个很重要“特色”就是音效。

刺耳的警报声、子弹声、金属碰撞声,所有声音处理都略刺耳。另外,电影配乐也贯穿始终,营造极度紧张、恐惧的氛围。

关于电影声音就不用多说了,有耳朵的人都能感受,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而对于这些电影声音,有人觉得震撼真实,有人觉得太满太泛滥,都是各人主观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你看,《敦刻尔克》拍得深奥吗?一点都不。

它只是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的一部战争片而已,你能看懂,别人也都能看懂。

但你有喜欢它的理由,他人自然也有不喜欢的理由。

《敦刻尔克》打破时空的叙事确实惊喜,画面确实宏伟,但电影人物、内容和细节上都并无多少惊喜

有人说这你就不懂了,这是“实验性电影”,故意不讲人物、内容,只为营造绝望与紧张感。

那么略遗憾,花100多分钟来传递这种氛围是不是有点冗长了?

并且说实话,这种气氛的营造更多还是靠的配乐,所以电影后劲不足,当电影结束配乐停止,那种紧张与绝望感也就随着BGM一同消失了……

对于一部电影,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大家理性讨论即可,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人物 东西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