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不仅是开学的日子,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战争片《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的日期。想必很多同学都在周末或是平时抽空去电影院观影了,小编也不例外。看完107分钟的影片,小编也是感慨颇多,想向大家强烈推荐这部特别的战争片。(以下有轻微剧透,介意者慎点~)
《敦刻尔克》改编自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德军采用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的装甲部队出其不意地越过被认为不可跨越的阿登山区,将40万英法盟军围困于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敦刻尔克海滩之上。面对敌军的步步紧逼,十万火急下,英国政府军调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一起来营救军队。最终,军民齐心协力,近33万英法联军完成了大撤退,远远超出丘吉尔的预计,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影片分海陆空三条故事线:陆军士兵汤米从防波堤到英国而经历的九死一生的一周;英国“月光石号”的平民船长道森从英国出发去营救士兵而驶过的惊险的一天;英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里尔为撤退运输船只护航而在空中作战的激烈对抗的一小时。你会发现,三条线的三个主角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而且全片都没有出现希特勒、丘吉尔这些大人物,就连丘吉尔那著名的演讲也是通过汤米的朗读呈现的。这看起来很稀奇古怪,而小编则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诺兰高超的导演艺术。
敦刻尔克是二战著名的故事,一直为很多人津津乐道,但是很少被搬上荧幕,其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大撤退缺少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战争片的重要元素;第二,敦刻尔克就如同中国的长征,虽然过程坎坷,但是结果却是人人皆知的,这也给导演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才能避免拍成平铺直叙的纪录片而且还需要调动起观众的观影兴趣,是摆在诺兰导演面前的重要问题。看完影片的小编觉得导演近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把撤退美化成历史奇迹,而是通过呈现每一个经历者的不安感和求生的焦虑与渴望,这是诺兰给出的答案,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导演放弃了上帝视角,而是将每一个不起眼的经历者的直观感受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每一个小人物共同呼吸,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全然忘了最终的圆满结局。诺兰没有煽动任何的情绪,一切都是点到为止,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也是忠于历史的体现。
说了这么多,不如马上去电影院观影吧!相信《敦刻尔克》不仅会带给你一个关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全新视角,而且也会让你对影片中的那些即使身处困境但仍闪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们肃然起敬。《敦刻尔克》,注定是2017年不可多得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