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娱妹妹今年最良心的安利了——
《那年花开月正圆》
以清朝末年传奇历史人物周莹为蓝本,讲述了一个从民间普通女子成长为的陕西女首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豆瓣8.4,这个成绩,是2017年下半场难得的高分国产剧。
收视率更是全线飘红。
不出意外,《那年》会成为下半年的剧王,而娱妹妹早已将其预定为今年的国剧五佳。
讲真,大部分人是冲着娘娘孙俪来的,毕竟作为古装剧,《甄嬛传》让孙俪成为娘娘的代名词,也确立了古装宫廷剧一姐的地位。
不过,看过以后才知道,《那年》的口碑和收视双丰收,绝不仅仅是因为这单个因子:
目前来看,《那年》的硬件(道具场景、团队主创)给这部剧带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头,软件(剧情故事)持续处于在线状态,而且越发的高能。
是不是有这么神,且看。
一·制作在线
这是判断一部影视作品优劣最基本的因素。
而作为古装剧,场景、道具要比现代剧更为繁杂。
为真实还原吴家商业帝国的繁华昌盛,片方斥资搭建了上万平米的大型影棚。更是请出了全球顶级服装、视觉艺术家叶锦添老师作为美术顾问和服装造型设计。
作为凭借《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第43届金马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和服装设计等重磅奖项的叶老师,《那年》的东方美学艺术感超棒,画面质感媲美大片。
放几张图感受一下
物件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码得整整齐齐,强迫症患者表示一本满足。
夫人、少爷、小姐、仆人衣着讲究,身份地位一目了然。
洋人和西装、国人和汉服没有重样。
衣服不仅繁杂,而且设计方面非常考究。
一个简单的例子,沈家大少爷沈月生和二少爷沈星移的衣着。
前者的衣服灰暗朴素,后者鲜亮华丽。
沈月生作为沈家的顶梁柱,时刻都在关心自家的产业,对于花前月下的生活一点不在乎。
二少爷就不同了,标准的纨绔子弟,整天就想着吃喝玩乐泡女人。去春风十里听名妓一支小曲都要造掉一千两银子。
衣着很好的衬托了人物性格,细节之处,高下立判。
二·演员在线
作为影视作品另一个硬件,演员演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说,《那年》的几个主演,都奉献了毕生最颠覆的角色形象。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娘娘,哦不对,是周莹。
《甄嬛传》和《芈月传》奠定了古装剧中孙俪角色从0到100的大女主形象,又因为《那年》也是讲述了周莹从平民到清末巨贾的经历,观众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孙俪再一次要固定戏路了。
理解,毕竟《甄嬛传》的娘娘已经是宫廷剧娘娘的代名词了,想突破,很难。而对于孙俪来说,原地踏步等于平庸,退步那就更不能容忍了。
现实情况是,nili娘娘还是nili娘娘,大女主能驾驭的了,古灵精怪同样信手拈来。
作为一个在江湖上行走的人,周莹一身的狡黠之气。
前面因为爹的“死”哭的呼天抢地,镜头一转,看看这处苦情戏赚了多少银子。
即便成为吴家东院的少奶奶,蹲板凳、嗑瓜子的习惯还是改不了。
更绝的,是擤鼻涕然后摸脚后跟这一幕。
太绝了!
周莹的角色,不再是那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公主。她就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非常的接地气,非常的有代入感。
这难不成就是所谓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大有跟随超哥走谐星路线的潜质啊。
其次是沈家二少爷,沈星移(陈晓 饰)。
陈晓的演技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无论驾驭任何角色,都能拿捏得当。
而且,人家的颜值也是超帅好嘛~
不过,陈晓之前的角色一般是霸道少年风的偶像形象,此次扮演性格乖戾的大少爷,同样也是拿捏自如啊。
陈晓的入场戏就把各位迷妹的下巴惊掉了一截:这这这是偶像形象么?这分明是个逗逼啊!
导演似乎有意跟迷妹过mou不fu去li,使出了一记绝招···
不说了,我要洗洗眼睛去
(迷妹心中os:这要真的是陈晓的屁股,那该多好啊)
笑话归笑话,但是陈晓发起橫耍起无赖时,演技分分钟爆棚啊有木有。
哭戏也是无比投入。
陈晓把一个纨绔子弟霸道、蛮横的性格特点演的入木三分。
(内心os:真是越来越喜欢陈晓啊!演技怎么就这么多变啊!)
那么,接下来划女生们的重点了——大暖男吴聘(何润东 饰)。
来来来,迷妹的呐喊声在哪里?请移步至留言区表白~
以往的何润东的形象,不是霸道总裁就是印象极深的咆哮帝···
这次何润东直接360度托马斯回旋,瞬间成为全民老公。放张图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谦谦公子,大体,暖男···几乎说有的褒奖之词都不为过。
而他台湾软儒的原声听起来那么苏,丝毫没有违和感,妥妥收割了一大票少女心啊有木有。
可就是这么一个相当难见的全民老公形象,在十六集便领了便当···娱妹妹在何润东的微博底下分分钟听到了持续不断的心碎声。
以及深深的恶意
我会永远的把这张图存在手机里,永远不删除
啥也别说了,娱妹妹想在留言区听到你们心碎的声音。
既然都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了,你也没跑了,杜老板(俞灏明 饰)。
娱妹妹可以说,俞灏明带来的惊喜丝毫不逊于其他人么?
和前三位一样,俞灏明也果断抛弃了以往偶像形象包袱,化身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亦正亦邪的乡绅。
作揖的动作非常老道正统:身体先轻微一侧,抬手作揖,说话时眉毛轻微一挑。不缓不慢,从容镇定。
尤其是伴随这句“整死他”而相当丰富的面目表情,让人看着就不寒而栗。
生平演技最佳也是没跑了。
最后,上一张图,光头墙。
剧组要求男演员一律剃头入组,不得以假发套替代,一点暴露瑕疵的机会也不给。
你有诚意,观众自会有敬意。
三·剧情在线
在影视剧行业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故事讲的好的作品,运气一般都不会太差。
如果说硬件是评价一个良心作品的代名词,那么故事(剧情)则是作品可续持发展的内核发动机。
硬件再好,特效再精美,如果剧情烂成翔,那也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豆腐渣工程。比如奇烂无比的《封神传奇》。
号称投资5个亿,卡斯阵容也十分华丽。但由于奇烂无比的剧情,导致这部奇幻大片仅获得2.9亿票房和2.9的豆瓣评分。
而对于75集的《那年》来说,剧情是否一直处于在线状态成了决定性的因子。
目前来看,《那年》进展的势头so far so good。
最为直观的体现,是稳中上扬、且持续霸占榜首的收视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质量过硬的剧本。
《那年》的主要故事,其实从这部剧的另外一个译名,《大义秦商之安吴寡妇》可以看出。
两点重点:大义秦商和寡妇。
无论是这个寡妇,还是秦商,在叙述上两者都有一个明显上扬的弧度。
先看寡妇。
在已经播出的剧集中,周莹的身份已经完成了初始的“三级跳”。
江湖骗子——吴家东院幸福的少奶奶——开始接手吴家的商业版图的商人
而她的性格也随着故事的推进,进行了裂变:
骗子:仅凭小聪明混吃混喝,没心没肺行走江湖。
少奶奶:因为吴聘非常善良且包容自己的行为,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在吴家东院修身养性,做一个真正识大体的少奶奶。
商人:到16集丧夫,开始不依靠男人,在商界崭露头角。
而且,无论周莹的身份作何改变,流淌在她身体里那股高能量没有丝毫减弱。
虽是骗子,但无视强权,对于荣华富贵一点不 care。
即便做了让人钦羡的少奶奶,也在持续充电中。
更不用说她对吴聘忠贞不渝的爱和超高的商业头脑了。
可以说,周莹身份虽是古代扮相,但她仍能很好的诠释新时代女性该有的特点。
浪漫主义情怀,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性格经济独立,敢于追求爱情等等。
而从影视的角度看,周莹角色的塑造区别于普通人物在于,她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每次身份的转型都势必引起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样的角色和递进式的故事情节,层次鲜明,也是观众持续追这部剧的动力所在。
再看大义秦商。
《那年》和《大宅门》、《乔家大院》一样,同属“宅门戏”。
它们的表现手法相似,与其说讲述家族,不如说讲述重点人物,都是讲述商贾大家的兴盛史。
无论是乔致庸麾下的乔家堡,还是吴蔚文掌舵下的吴家东院,他们建立富可敌国的商业版图都离不开以诚为本的儒商精神。
在第7集中,吴蔚文因为周莹用杜鹃叶代替血竭制造药材一事大为肝火,在祠堂中厉声斥责周莹,告诫经商要以诚信为本。
其实不论任何时代,经商抑或是做人,以诚为本始终是每个人最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年》里讲述的商业规则,也是现代处世经商的必备精神食粮。
而《那年》传达的精神,于当代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不谋而合。
不过,在已经播出的剧集中,《那年》的商戏还是局限在和沈家争地盘的家族斗争中。
吴家的商业政治背景可以用剧中一句话概括:
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
作为能和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的人物,吴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清朝的一张名片。吴家的兴衰成败,也关乎着清朝的根基软硬。
所以,在周莹接手吴家产业之后,势必会和清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根据史料记载,周莹作为吴家最后的掌舵人,在关键时期为政府捐饷捐银,赈济百姓,成为慈禧口中的“一品诰命夫人”。
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最后总结一下:
无论是人物角色的塑造,还是在题材,《那年》大有破旧立新的态度。
悉数的演员,在努力打破观众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将更好的艺术表演带给大家。
而作为古装,没有宫斗,没有玛丽苏,用一个女子励志的故事,传达出晚清时期商人忧国忧民的大义之举。
有能量,有历史,有温度,也有情怀。
这样的精品国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