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持续下降、票房陷入停滞,敦刻尔克拿到一份“尴尬”的成绩单

电影
影视圈Magazine
2017年09月10日 02:13

《敦刻尔克》上映已经整整一周了,从万众期待到人气衰落,从开局惊艳到票房惨淡,这部被视为“冲奥热门”的影片在中国市场过得有些尴尬。

文|江宇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诺兰在中国观众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因而早在今年七月,《敦刻尔克》要在中国上映的消息传出后,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非资深电影爱好者的普通观众们看来,“诺兰”二字就意味着《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样剧情和视效都极佳的好莱坞大片。

但就目前《敦刻尔克》所收获到的成绩单来说,这回诺兰怕是让中国观众“失望”了。

《敦刻尔克》的中国滑铁卢

《敦刻尔克》在中国遭遇了一场滑铁卢,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该片七月在北美上映时,在排片受阻的情况下首周末就拿下了5050万美元的高票房,是当时唯一一部在2017年暑期档登顶周末票房榜的“非系列电影”。截至目前为止,该片的全球的总票房更是已经超过了8亿美金。

所以,在同期没有太强势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敦刻尔克》首周在中国冲击一个高票房几乎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何况,诺兰本人还亲自到中国来为电影站台,可见剧方对于中国市场之重视。

然而,观众们的反馈却和理想状况相去甚远。

首周末,《敦刻尔克》三天时间在院线共斩获了2亿票房,虽然和观众们的高预期还是差了一些,但仍算得上是“勉强及格”了。可周末一过,《敦刻尔克》的票房就急速下落,到了周四(9月7日)才勉强突破2.5亿,此前单日最低票房居然只有1500万。

祸不单行,9月8日,新《蜘蛛侠》将在中国上映,此前光预售就卖出了2000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部更贴近大众口味的电影上映,《敦刻尔克》在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萎缩,票房能否突破3亿都值得怀疑。

除了票房增长陷入停滞,电影在购票网上的评分也在持续下滑。

尽管《敦刻尔克》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8.6(和他此前的作品相比也不算太高),但在更能反映普通观众喜好的购票网站上,电影评分却在不断下滑。以猫眼为例,APP端上,《敦刻尔克》的评分已将至8.1分,同期电影中《星际特工》8.3分、《赛车总动员3》8.7分、《杀破狼》8.5分。

相较于豆瓣评分,购票网上的评分并不能作为电影质量好坏的重要参考,但却能直观反映出贡献票房的普通观众的心理:《敦刻尔克》不如同期的爆米花电影那么吸引人。

一次失败的“炫技”?

之所以观众会觉得《敦刻尔克》不那么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风格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

熟悉诺兰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位能把叙事方式玩出花的导演,不管是其早期的《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还是此次的《敦刻尔克》,都称得上是非线性叙事影视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变化多样的叙事模式是诺兰的粉丝们对其痴迷的重要原因,但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种“炫技”也加深了他们理解电影的难度。特别是这类非线性叙事的作品在国内院线并不多见,不常接触的观众难免会在看完后出现一片茫然的感觉。

那个被救上来的士兵是谁?到底有几艘沉船?到底有多少个飞行员?没弄懂这些问题,观影体验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例如,由于那个不愿意返回敦刻尔克的被救士兵,其实就是之前一幕中被鱼雷炸毁的船上的指挥官。但因为叙事逻辑的原因,很多对演员不熟悉的观众一下子根本无法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但如果不能实现明白这点,那么就很难理解这位士兵的抵触情绪,之后剧情的展开也显得有些莫名了。

除此之外,故事本身的极简风格也不太讨人喜欢。

很多人抱着看到《黑暗骑士》那种扣人心弦的剧情的心态走进影院,结果故事在一片祥和中戛然而止,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出人意料的设置,看到最后多少有种:啊?这就完了的感觉。

其实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看过点映或者海外版的电影爱好者表示了对电影票房的不看好,并奉劝对其期待值颇高的中国观众:电影实验性质比较强,还是放低一些期待比较好。

一次有意义的“失败”

除了技术上的“硬伤”外,还有一定决定了,《敦刻尔克》注定不会在中国院线受到追捧。

电影上映后,《新周刊》将其和《战狼2》放在最后做了一次对比,认为《战狼2》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胜利,而《敦刻尔克》则是失败的撤退,这和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念有所违背,这也注定了这部电影不会受到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认可。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有网友表示,单从反战的角度来看,《战狼2》这类影片比《敦刻尔克》显得更“高级”。

甚至还有人调侃说:用一部失败的作品来讲述一次失败的战役,诺兰这次算是彻底失败了。

那么,《敦刻尔克》也好,敦刻尔克大撤退也罢,真的很失败吗?

关于后一个问题,其实在电影中诺兰已经给出了答案。电影的最后,狼狈的英国士兵回到了家乡,一位老人在港口给他们发放毛毯,并对他们说着“谢谢”。

年轻的士兵感到不解:“我们做的不过是逃生而已。”

但老人却说:“对啊,那就够了。”

回到家乡,在车站迎接他们的,同样是欢呼和啤酒,而非他们所以为的唾骂和嫌弃。

因为从战争中脱离,没有战争,没有牺牲,才是真正的胜利。

诺兰全片都在弱化战争的主题,没有过于血腥的场面,没有震撼的爆炸枪战,甚至连正面的交火、敌军都没有花浓墨去描绘。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中渺小的个人,对准他们内心的挣扎、恐惧和人性的光辉。在这个过程中,战争本身,乃至战争的结果,都被淡化了。

因为只要战争战争打响,就没有所谓的赢家。

对于《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一方面,诺兰的这种风格在海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同,其艺术和商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电影在中国的遇冷也不是对它的全盘否认,相反正是借着诺兰的名气,才让很多普通观众有了接触这类非线性叙事作品的机会。

这段时间网上许多关于非线性叙事影视的文章开始成热门,一些相似电影的热度也开始攀升。或许现在习惯了好莱坞“简单爽快”风格的观众还难以适应这种模式,但越来越多这样高质量电影的出现,说不定会反过来成为观众观影需求多样化发展的一个契机。

和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失利。

或许,《敦刻尔克》的票房成绩不是那么理想,或许,外界普遍预测的奥斯卡最终也不会落在诺兰头上。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奖项,都不能成为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最终落脚点。

至少,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面前小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无力,也久违地又一次感受到了电影那种纯粹的美好。

对啊,这就够了。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讲述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