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上,一只硕大如史前怪物的公牛在奋蹄疾驰。在它的身后,是一群伏在马背上,手里拿着戈矛和战斧的士兵。在俯拍镜头下,骑兵们像是正在围猎的狼群。
这并不是发生在《权利的游戏》中那个常年被冰雪覆盖着的维斯特洛的情节,而是电影《维京:王者之战》的开头。
今年年初,这部根据俄罗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史实拍摄的商业巨作在本土刚一上映,就掀起了票房狂潮,创下了俄罗斯最快破10亿卢布票房的记录,甚至总统普京还接见了主创人员,表示自己会看第二遍。在此之前,还未曾有任何俄罗斯影片享此殊荣。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得先说说弗拉基米尔一世其人。
虽然都是基辅大公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的儿子,但是弗拉基米尔和他的两个哥哥有一点不同:据说,他是他父亲和女管家所生的私生子。也有说法说他是他父亲和女巫所生的儿子,但在注重血统的欧洲中世纪,这些显然算不上什么好出身。
但同时,这也让他以后的成功显得愈发有传奇性质:这位维京王子在权力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基辅罗斯;又把基督教文明带进了罗斯民族,改变了原本分裂且愚昧的多神教信仰,实现了罗斯民族精神上的大一统。他本人也被东正教封为圣徒,更是成为了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心中的千古一帝。
选择把这样的一位人物的生平拿来改编成电影脚本,必然是这部电影在本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又不能将这顶光环全部加在历史人物的头上,毕竟没有谁走进电影院是为了上历史课。
在这部电影中,我所能够窥见的,是技术主义电影在俄罗斯的复兴。
技术主义电影的诞生地是美国,但是它核心的理论支撑——蒙太奇理论,却是三位苏联人确立的。
这种和欧洲的写实主义电影传统迥异其趣的电影阵营讲究的是通过导演的蒙太奇手法,玩弄时空,将浓缩了的生活展示给观众看。不去讨论这两种传统在艺术上的优劣,至少在对观众的吸引力上,技术主义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上风。
技术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从其诞生至今从未断流过,一些大的电影制片公司,比如派拉蒙、20世纪福斯等,绵延至今已经给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技术主义电影在好莱坞发展成了类型电影,一直以来都雄踞着全球电影市场,使好莱坞的一众公司成为了电影制作行业的绝对寡头。
可能是苏联时代最著名导演之一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苏联人曾经有在世界商业电影市场上同美国人分庭抗礼的机会,但是由于具体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苏联电影虽然在技术主义电影理论上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在资本市场上的成绩却寥寥,几近无声无息。
而苏联电影又是和欧洲以艺术自我标榜的技术主义电影走的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子,因此俄罗斯电影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的表现也都不那么的出彩。
2015年的《他是龙》
而近两年,俄罗斯电影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中来。如果说《他是龙》让我们见识到了俄国人操刀魔幻主义题材的功力, 一部《火海凌云》显示出了俄罗斯不输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制作能力,那么在《维京:王者之战》中显现出的,则是这两部电影优点的集合:
阔大恢弘的战争场面的摄制体现出了不俗的电影工业水准,他们甚至为了这部电影,在荒原上重新搭建了一座基辅城,要知道搭景是拍电影过程中最花钱的一部分(格里菲斯就是因为在《党同伐异》的置景上花了太多钱,结果电影卖得不好,导致他下半生一直都在打工还债)。
这部电影的总投资也惊人的达到了12亿卢布,堪称是俄罗斯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影片;影片中展现出的原始巫术崇拜和冰雪覆盖的荒原景象,更是给予了这部电影以魔幻主义的气质。
对于我们这些不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也是最值得看的地方。
各公国之间绵延千百年的战争、西伯利亚高原上经年不化的冰雪和冰雪之上时代繁衍的狼群,以及曾经林立在这片斯拉夫民族和罗斯民族混居之地上的图腾崇拜文化,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俄罗斯人的性格和艺术观。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历史与传统的沿袭,不仅让俄罗斯电影艺术中,满覆着俄罗斯人像西伯利亚狼那样爱争勇斗狠、快意恩仇的民族性(遑论《维京:王者之战》这种两军对垒的战争大片,就是《时间去哪儿》里的那部俄罗斯纯爱小片《呼吸》也是这样,俄罗斯人两公婆吵架的日常就是手里拿着斧头对砍),更是给予了这片土地以远古一般的荒蛮气息和令人动容的悲凉感。
而相较于这些以外,让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部电影中的史诗气质。在这个故事中,在那个时代中的各方势力粉墨登场,以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为纸,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
在影片里,旁白以弗拉基米尔身边的第一谋士,那个辅佐他成就霸业的人的口吻和声音来向观众描述整个故事的脉络。这不禁让我想到《云图》中,那个仰望星空向孩子们诉说以往的故事的那位老者。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一段段事迹传说和英雄事迹通过代际之间的口耳相传,在文字被发明后,这些故事落到纸上,即是史诗。
在这部电影对战争场面的刻画,我看到了很多《乱》的影子。看过《乱》影迷应该都会其中的一段经典画面念念不忘:老家主战败,被自己的儿子逼到了一座木楼里,为了逼自己的父亲投降,儿子们点燃了木楼。
熊熊的大火包围着老家主,镜头中大火充斥着画面,老家主迷乱且绝望,故事的悲壮气质和戏剧化效果也走上了顶峰。
黑泽明《乱》剧照
而同样的,在《维京:王者之战》的高潮:基辅保卫战的画面中,也有着同样的对火的表现。
这场大火,同样也有着人性上的象征意义:之前的战争是为了复仇,为了劫掠女人和财富,而这场战斗则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
甘愿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准,是对自我欲望最强有力的反抗。导演将镜头对准在战场上死去的士兵们,特写里能看见的不仅是一种悲壮的史诗感,更有一种人性的悲悯和牺牲在。
在《乱》中,大火烧掉的是虚伪的希望,是人的自欺,代表的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而在《维京:王者之战》中,大火烧掉的则是人的兽性,代表的是一种自我对人性的唤醒。
两部片子进行对比产生的东西文化的鲜明对照,也是影迷看这部《维京:王者之战》的旨趣之一。
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混乱走向秩序,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旅途,而正是在这个这段旅途里,一个民族也渐渐的拥有了他的样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什么东西沉淀下来,引导着整个民族一直前进。
透过这部《维京:王者之战》对弗拉基米尔一世生平的述说,表现出的就是俄罗斯人一往无前、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
弗拉基米尔一世一生经历过无数战斗,在面对强敌时,他永远都会擎起手中刀剑,招呼他的战士向前冲锋,一起向敌人发出的野性呼号。这一声声呼号从亘古到现在,一直随血液一起流淌在俄罗斯民族的血管里。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普京会盛赞这部电影的原因,毕竟在总统的身份之下,他还是个会在的冬天光着膀子去猎北极熊的男人,像普京这样的男人不爱这部《维京:王者之战》反倒是件怪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