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改编自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同名电影上映了。
上映前夕,官方放出了一张终极海报——
然而马上就被不少观众吐槽:“这海报已经把凶手给剧透了啊!”
其实堂叔看到这张海报时,也是会心一笑:用这张“剧透海报”做“终极海报”确实胆子不小……(这里就不解释为什么说它剧透了,如果你真想知道,就去评论区留言吧)
不过当我拿着这张海报,去问身边一些没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原著或者改编电影的朋友时,
他们都说并没有被剧透的感觉:“这也看不出凶手是谁啊?”
让看过的人会心一笑,让没看过的人一筹莫展——
所以,堂叔觉得这张海报的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比这张“列车乘客看着你”多了几分简洁和神秘。
其实在浮躁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像《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终极海报这样愿意动小心思的,并不多见。
那么今天堂叔就带大家欣赏一些别具匠心的海报设计。(包括正式商用和非正式海报)
先看第一组:
猜到这是哪部电影了吗?
没错,正是《肖申克的救赎》。
图一中的围墙、广播象征禁锢和控制,飞鸟象征自由;
图二中墙上的纸揭开一角后,露出一个洞;
图三里的一本书,被掏空成锤子的形状;
这些都是电影情节和意境抽象化的表现。
但这不算什么,还有更抽象的:
虽然(我猜)你一定没猜出来,但右上角的《KILL BILL》已经告诉你这张海报来自《杀死比尔》。
它的灵感来源,是片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再来看几张《杀死比尔》的海报:
大块的黄色,带上一道黑色条纹
代表了女主
一道红色血迹
点明了暴力美学的主题
武士刀划过人体
裂开的缝隙和字母共同组成片名
再来——
《这个杀手不太冷》
注意扳机的形状
《泰坦尼克号》
《楚门的世界》
有意思吧?
不过,这种海报虽然有意思,但太抽象。
出于商业因素的考虑,片方一般不会冒险采用这种海报作为正式宣传海报。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张稍微不那么抽象,但同样设计优秀的商业海报。
《爱乐之城》
如果说像《爱乐之城》这样的爱情、文艺类的电影,海报本来就容易设计的好看,
那么下面这些战争、动作、科幻等类的电影,也能有颇具艺术感的海报,实属难得。
《金刚:骷髅岛》
《敦刻尔克》
《彗星来的那一夜》
《月球》
……
海报作为电影的第一张脸,往往是决定观众对一部电影是否感兴趣的关键。
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明星,往往才是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全世界的电影片方都喜欢往海报上“堆人头”。
尤其是中国。即使是同一部电影,中国版海报总是跟要打群架似的:“我人多我怕谁”。
《长城》
《星球大战:侠盗一号》
其实中国并不是设计不出好海报,而是片方不愿意用好海报。
用《捉妖记》举个例子。
我们明明能设计出这样的海报:
设计师黄海为《捉妖记》设计的国际版海报
但最后送到中国观众面前的却是这张:
说明什么?
片方对中国观众不自信?怕用了第一张会吸引不来观众?
还是中国观众确实不成熟?很多观众就爱看明星脸?
大概是两者都有,互为因果吧。
不管怎样,希望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够设计出好海报,还能够放心大胆的用好海报。
因为中国观众成长了,不吃明星脸大头贴那一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