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的绘画性与教学研究之我见

电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月04日 13:16

浅析陶瓷雕塑的装饰性及艺术价值

张超

摘 要:雕塑和绘画作为艺术的双生子,可以说既对立又统一。在看似平行的二维三维轨道上各自发展。其实两者之间的融和与互补由来已久,浮雕可以看作是二者的一个早期的融合。在艺术教学研究中,希望回到事物发生的原点,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寻找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然后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雕塑;绘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17-01

目前,在绘画和雕塑的基础教学中因为是实践为主的课程,一些教师的手头功夫很好,但讲授内容多局限于所教授的绘画雕塑的技术方面。但若能追本溯源,将其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内在逻辑相联系。则学生在学习艺术技巧,提高绘画雕塑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能实现其艺术思想水平的提升,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也能从工匠式的培养向艺术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向转化。

也有人会说高校不是有专门讲授艺术理论的课吗,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史的课程体系性较强,和绘画雕塑实践操作方面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一定距离,那么作为实践专业课的老师,我们有责任在期间扮演一个过渡者的角色,提升自身在专业理论方面的修养,寻找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内在逻辑 ,作为对理论课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于学生启发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雕塑和绘画作为艺术的双生子,可以说既对立又统一。在看似平行的二维三维轨道上各自发展。其实两者之间的融和与互补由来已久,浮雕可以看作是二者的一个早期的融合。绘画的造型语言是从平面上构筑出立体来,而雕塑的造型语言是在立体上展现图像。

雕塑的三维体积特性使其相对于绘画的平面性不那么擅长叙事和表现场景,古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有了浮雕 ,甚至将雕塑压缩成立体的平面,如圆柱体,在其上雕刻浮雕,如古罗马的图拉真纪念碑。有了浮雕,雕塑也有了叙事性的功能和装饰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佛像也是将大的体积压缩成接近平面,在其上进行线刻,使用绘画语言。这都是雕刻为了叙事性和装饰性而向绘画的平面性妥协。

绘画和雕塑的结合从历史上看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如浮雕和汉画像砖。绘画和雕塑本身二维和三维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也在相互的融合中得到了改良和互补。

而西方绘画从古典到立体主义,从平面上的体积塑造到在平面上展示形体360度的特点体现事物的真实存在感,也是要寻求某种雕塑所具有的特性,比如全方位的整體性和真实的存在感。全方位的表达对象。而在这种雕塑和绘画的结合过程中,侧重比例的微妙不同,是雕塑体积成分更多一些,还是绘画的线条成分更多一些,又产生了东西方艺术的微妙不同。

西方的浮雕更强调体积的表现,但采取了压缩体积的方式,寻求和绘画平面性相似的特点,高点大致在一个平面上低点也大致在一个平面上,并引入了焦点透视的绘画语言。主要是从微观出发来寻求体积变化在整体上的一致性。

而东方特别是中国艺术中,如汉画像砖和唐陵石雕则是从宏观整体出发,先建立一个有巨大存在感的实体,将大体积压缩成类似绘画的平面,强调线条这一绘画语言的运用,具有装饰性。

艺术史上很多艺术样式的出现,风格特点的产生,都和绘画和雕塑,二维三维特性的相互调和融合、制约、妥协、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和融合比例、融合方式上的微妙不同有关。

在艺术教学研究中,希望回到事物发生的原点,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寻找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然后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和学生在对这种追本溯源的研究学习中,在对艺术发展历史的剖析中,可能会激发出一些新的灵感,再和当代信息文化艺术资源的嫁接中,生长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教学首先从理论入手,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基本属性,造型优势和劣势,造型语言的特点。从其他学科,如几何学、拓扑学、分形学的角度来研究探讨雕塑与绘画的融合和可能性。从艺术史的角度找到绘画雕塑发展、融合、互补的内在逻辑。分析绘画和雕塑的融合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催生和影响。雕塑与绘画的融合对东西方艺术差异性形成的影响,对于新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影响,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雕塑和绘画的融合与新科技的结合和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通过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的分析研究,学习前人在这方面的积累,找出规律,寻找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在实践环节,引导鼓励学生在二维三维绘画和雕塑艺术形式、造型语言的融合碰撞的实验中,去解决材料、技术、造型艺术语言、思维方式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转变。寻找雕塑与绘画相融合的各种新的可能性,建立新的课程标准,积累教学经验和成果作品。

传统的二维平面绘画和三维立体雕塑作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长期各自平行发展,在各自的维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造型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本科教学中延续这一模式有利于本科生对于各个艺术专业知识,造型特点的系统了解,和对各自造型语言的熟练掌握。而在研究生阶段则主张打通专业间的壁垒,在二维绘画和三维雕塑的造型语言间寻求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形成优势互补。

省内据笔者所知没有在雕塑成品上进行二维影像绘画再创造的相关课程。省外相关的教育创新课程也没有或者说极少,也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因为开设雕塑专业的院校本身就不多,虽然一些院校也开设了雕塑的选修课程,但大多也延续既有的体系和教学模式,多为一些泥塑的写生课。或进行雕塑表面比如青铜效果的着色。没有更进一步在雕塑的基础上进行三维立体影像绘画的再创造。虽然有些超写实雕塑课程可能也涉及到在雕塑表面着色的因素,但也仅限于雕塑专业的学生,开设这一课程的院校也不多。广州美院雕塑系开设了超写实雕塑的课程,成果也比较可喜。出版了《超写实雕塑》教材,作者张弦开设了超写实雕塑课程,举行了《尽精微》教学成果展。但我们课程的出发点和超写实雕塑课并不一样。我们课程的出发点并不是给雕塑简单的上色,甚至出发点也可以不是雕塑本身,雕塑只是一个载体,一块空间中的立体画布,在这块画布上发挥国油版专业的原有优势和专业特色,寻找不同专业结合的契机,寻找二维和三维造型语言的融合,转化甚至冲突。而华师的优势就在于国油版雕各专业课程都很齐全,也都比较成熟,进行跨界课程创新的条件都很成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只欠东风。

当我们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我们把一个立体的雕塑,比如人的头像不再看作人的头像,而把它当作一个星球,上面的微观肌理,微观世界何其丰富,就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风景,山川河流,沙漠海洋,急峰峻岭。

雕塑大师滑田友就曾指着人体雕塑对学生说:“看一段段好风景”。这时雕塑是否也具有了和绘画同样的表现场景的能力呢。因为有了立体的画布,完全可以表现整个场景。道理很简单,原来雕塑很难表现整个场景的原因就是单个雕塑与雕塑之间是空间,是真空,无法在这个真空里添加任何场景的道具。而绘画和浮雕之所以能够表现这个场景,就是他们有了一个实体的面作为依附去表现整个空间中的坐标物,至于绘画和浮雕的附着面一定要是平的吗,我觉得不一定,要不然电影屏幕也不会从平面走向环形屏幕甚至球形屏幕,人们在这个球形屏幕的里面感觉整个世界,连脚下也是屏幕,从这一点上说雕塑和绘画真正的融合了。而当人们走进雕塑内部观看整个场景,这就成了建筑。这时,可以说,雕塑、建筑、绘画融为一体。想想球体内部的球形屏幕。

在这个实验和创新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但这都是创新的契机,无论成功亦或失败,都会是宝贵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综合性知识,或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erschelchipp.余珊珊(译).欧美现代艺术理论[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以色列)尤瓦尔 赫拉利.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雕塑 文章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