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影这几年大热
不要说是《鬼吹灯》、《西游记》这种热门IP了
就连很多没啥名气的作者写出来的人气小说
都已经被很多影视公司提前买断
准备拍成电影
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财产,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话剧,或是某个人物形象,甚至只是一个名字、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电影了。
所以只要有故事
任何名字都可以成为IP
那么这对于浑身都是故事的大福州来说
随便拎一个名字出来
都能成为秒杀一切网红剧的爆火IP

"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下梅村流传的这首民间歌谣里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这里曾经是闽北至莫斯科的万里茶叶之路的起点,曾经吸引了晋商甘冒性命危险南下买茶。载满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过广西分水关一路北上,以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为中心,横贯欧亚大陆。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
△清朝下梅村做茶的珍贵照片
△邹氏祠堂
邹氏在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从保留的建筑依然可以窥见当年的辉煌。
可见,这个地方就像首尔的江南、台北的士林一样,是武夷山的置业旺地。
下梅村里还有很多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过,清朝时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文风兴盛,也出过状元、进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
△下梅古村的镇国庙
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如果把下梅村这个IP拍成电影,不知是否能再现当时名流商贾来往于此的繁华盛况呢?

不同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小镇,武夷山的五夫镇不施任何脂粉,一直素面朝天地保留着自然最纯粹的古朴。
朱熹在此生活长达四十余年,留下来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在村子里穿行,就像面对着时光老人,听他讲述朱子理学。
漫步在宁静的青石板之上,会看到村中的老人们靠着竹椅,剥剥莲子,聊聊天。这里以盛产莲子而闻名全国,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莲藕,不妨带些回去尝尝最自然的鲜味。
一方窄窄的天井里,看一方蓝蓝的天,日子啊,从古到今都是这么过来的,未来恍惚也要如此继续!
辗转于幽幽的老街古巷之中,遥望那古民居升起的缕缕炊烟,聆听古钟楼的钟声伴着学子的书声,不由让人产生一种回归自然、追忆童年的感觉。
有了这位圣贤的加持,五夫镇的风貌愈发显得青葱有活力。如果五夫镇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可能需要以一个系列来呈现。

城村古朴幽静,极富魅力。 城村周围寨墙四合,居民分别由4座大门出入。村内3条主街呈“工”条形,街道卵石铺面,围墙及砖法、路面均为明代风格。村中36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曲折。古井在村内随处可见,井水清澈甘甜。
古粤城村是闽粤人离去后,中原移民营建的村落,是一座紧挨闽越王城遗址边的古村落,村子里有农户500余户,2500多人,大多以种水稻、做茶叶等传统农业为主。因为建在群山环抱、崇溪绕流的古粤人城邑古老的土地上,故名“古粤”,后来改名为城村。
它始建于隋唐,兴于宋元,荣于明清,衰于民国之际。时至今日,其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尚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镇的风貌。
城村的西南面是被誉为“闽越王城”或“闽越军事城堡”的古汉城,为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汉城遗址,也是追寻神秘的闽越古文明的窗口。
宫殿中的室内浴池是我国所发现的古代最早的宫内浴池,其供、排水管道设施非常严整、完备,是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堪称东方庞贝。
如果城村拍成电影,取名叫闽越王国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印象大红袍出自“印象铁三角”之手,这座占地面积7466平方米的剧场,360度旋转的观众席使舞台视觉长度延伸至12000米,创造了世界多个“最”。70分钟的演出,300多位演员倾情演绎了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梦回大唐,竹林斗茶,万里茶路,红袍佳话,每一幕都是一个大场面,而每一个场面切换自如。璀璨华丽的灯光将剧场泼洒上五颜六色,恢弘大气的音乐将观众带入历史长河。
演出中有一个最大亮点便是演员们一声呐喊,大王峰和玉女峰被瞬间照亮,演员们再一声呐喊,水也被灯光瞬间照亮,演员们开始讲述大王和玉女的爱情故事,历史如水潺潺荡漾出优雅的线条,流连在古代才子的对月独酌,月下佳人的颦笑扶摇、环佩叮当间。
这就是史无前例的"矩阵式"实景电影,将15块电影银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组成"矩阵式"超宽实景电影场面,现场效果如梦似幻,仿佛亲身经历着大王玉女的相思之苦。
许多看过演出的观众说,每一幕都能看见老谋子的影子。如果将印象大红袍这个IP拍成电影,又将是一部大制作了!
你还觉得武夷山哪里最应该被拍成IP电影?
都欢迎来留言告诉印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