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电影
小胖微刊
2018年04月23日 04:47

中国电影近些年高速发展,IP+小鲜肉的大片层出不穷,但是高品质电影却鲜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在80年和90年代初中国能涌现如此多的高质量电影?

要搞清这两个问题,需要从中国电影史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没有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史包含了近些年的热门电影,而且相关著作多是学院派作品,内容多老电影,看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直到我偶然遇到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的《中国电影野史》视频课程,才找到了探寻中国电影史的捷径。

中国电影为什么会有第五代的高潮?

中国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第五代电影高潮与时代的转型分不开,那时社会转型,政治也需要精英文化,所以第五代那时的电影实际上是精英文化的电影,艺术成就较高,当然还有转型期的其他原因,比如西安电影制片厂对第五代电影的推动功不可没。

90年代初,文化精英已经不被政治所需要,文化精英要么沉默要么下海,所以第五代导演在1994年集体达到创作高峰,随后集体转向。

后来商业化的浪潮来袭,一切向“钱”看,中国的电影只剩下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政治主旋律电影,一种是商业类型电影,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要么是《战狼》《红海行动》,要么是《前任3》《小时代》。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的是,中国电影的流俗,与互联网带来的媒介平权有着巨大关系,因为90年电影主院要在大中型城市才有,买单的更多是文化精英,而近些年互联网和院线在三四线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平民百姓对电影有了投票权和话语权,电影要满足他们的口味,观众的水平往往决定了电影的质量,而且电影流俗是市民社会兴起的表现,个人觉得是好现象。

第五代导演为何集体“堕落”?

市场化转型之后,第五代导演纷纷向市场和权力靠拢,向市场靠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大投资大阵容大制作的大片辈出,向权力靠拢的最明显的例子是三部刺秦,《英雄 》《秦颂》《荆轲刺秦王》。

第五代导演为什么会向权力靠拢,郝建教授说他们为自己受伤的青春期补课,包括对权力和暴力的崇拜。

郝建讲授的讲述颠覆了我对两位第五代导演的印象,一个是姜文,一个是冯小刚。

我以前一直是姜文的脑残粉,尤其喜爱他的《让子弹飞》,看不起冯小刚。但是,通过郝建介绍,《让子弹飞》是崇拜暴力,让我打破了对姜文的迷恋。而冯小刚我一直觉得非常商业化,但是郝建教授却觉得他反而更真实,也敢说真话。

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中国电影真正对世界电影最大的贡献是暴力美学,尤其是香港的动作武侠片、警匪片,从李小龙,到成龙,中国电影因为暴力美学逐步走向世界,并对日本、韩国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等名片中都能看到香港电影的影子。

了解郝建教授的人都知道,郝建教授是学院派里少有的高看类型电影的学者,他出过一本专著《类型电影教程》。所以,由明白出品的《中国电影野史》,涉及影片也多是我们熟悉近些年的类型电影为主,八卦边角料吩咐,且并没有按时间顺序来讲,更多是小专题方式,较为轻松接地气。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成龙 中国电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