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音乐大师墓竟藏于香山小村,三代看墓人守护百年面临挤占不保

音乐
京味儿
2016年07月03日 20:27

作者:张鹏

听一位老北京说起,香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座小小的寂寞的墓园,埋葬的是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音乐大师。它被围困在农田、果园和民房中间,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先生的家族墓。

很多人没听说过萧友梅的名字,其实,他是民国期间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

从1920年到1927年,萧友梅先生在北平留下了许多佳话,最终却带着失落和遗憾离开。几年前,博学胡同萧友梅的故居被拆,唯存这块家族墓园,藏于山村,却还面临被挤占的危险。这位大师的遭遇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香山脚下的公主坟村是一个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笔者按照那位老北京的指点,来到这里寻找萧先生的墓园。

山路边出现一片错落的民房,有放羊的老人在路边闲坐,可是一连问了多位村民,却都不知道萧友梅是谁,也不清楚村里有位名人的墓地,正在失望的时候,村头一位逗孙女玩的大爷搭话了:“你们找的是不是一个音乐家他们全家的坟?”笔者连忙点头称是,“你们算是碰对人了,给他家世代看坟的是我亲戚,我这就打电话让他出来接你们,自己找不容易找到。”

按照这位大爷指的路,笔者沿着山路向村西走去,不久就看见路边树下坐着一位五十出头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萧家墓地的守护者刘利海先生。讲明来意之后,刘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了他家的小院。

这是一座寻常的农家院,小院深处是一个铁栅栏门,面前是一片小小的墓园,总面积不足百米,园内有新植的松柏,也有初绽的桃花,背景是香山的秀色和碧云寺的尖顶。如果不是有人带路,绝想不到在一片民居中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块雅致的墓园。

萧友梅先生的纪念碑立在中间,这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黑色天然巨石,纪念碑的背面刻有萧友梅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除了萧友梅先生,这里还安葬着萧家的7位家人。

墓园最高处一个最大的坟莹安葬的正是萧友梅先生的父亲,也是最初买下这块墓地的人。“那是1919年,萧友梅先生的父亲萧煜增买下了香山脚下的这块荒地,他们找到一个村民,出钱盖了三间房子,请他照看墓地,那位村民就是我爷爷刘玉山。”刘利海先生说。

刘利海保存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1923年4月6日,萧友梅和兄弟子侄共10人来这里为父亲扫墓,一家人在墓前合影留念,如今90多年沧桑岁月已过,照片中的小女孩也已经长眠在此。

“我们后来才慢慢知道,这家人真了不起,不但出了萧友梅先生这样的大音乐家,他的哥哥萧杞柟曾经做过詹天佑的工程师;他的侄女萧淑芳是吴作人的夫人,中央美院教授、画家;萧淑娴是音乐教授,萧淑熙是生物博士……”一块块简单的墓碑,连墓志铭都没有,让人无从想象它们的主人有过怎样精彩的人生。

守着当初许下的那个的承诺,刘家世代就在这香山脚下的墓园旁安家,随着墓园里的墓碑一块块增加,刘家人也一代又一代地把这个任务传下去。爷爷去世之后,传到刘利海先生,已经是第三代。

墓园虽小,被刘利海收拾得整齐干净,除了松柏和桃树,还种了绿油油的蒜苗和扁豆。对刘利海来说,守护墓地不仅是责任,也是因为敬仰,还有和萧家“几辈子的交情”。

刘利海告诉笔者,这个家族墓地里只有2007年立的萧友梅先生纪念碑,却没有骨灰和坟茔,因为萧先生1940年在上海去世后,由于种种变故,上海的墓地找不到了,竟然尸骨无存。几经波折之后,最终萧先生回归故里,应是夙愿,因为在北京,他留下了一生最华彩的岁月。

1920年,萧友梅曾在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归国来到北平,受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很快应聘为北大哲学系讲师。每当他开讲,“听者几近千人,极北大校园一时之盛。”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由萧友梅和蔡元培共同负责的“音乐传习所”,成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小型乐队,这就是著名的“马褂乐队”,虽然只有16人,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萧友梅担任指挥。中国人指挥中国乐队演奏西洋交响乐,这在当时可是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马褂乐队”5年间演奏40余场,在当时很受欢迎,在中国交响乐史上写下了一笔。

北平的萧友梅心情愉快的,充满了创作灵感,不但为北洋政府的国歌《卿云歌》谱曲,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在北平首演。

经过萧友梅的多年努力,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音乐中心,可是,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接管北京政权后,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国立院校的所有音乐系科,萧友梅带着破碎的梦想离开了北京,南下上海。早年就患有肺结核病的萧友梅,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40逝世于上海,享年56岁。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区扩建计划实施时。由于家属没有看到报上的有关迁坟通知,未能及时办理迁坟手续,以致萧先生墓竟被填埋,下落不明,墓地不存。一代音乐教育的先驱,就这样湮灭了痕迹。

直到2007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的倡议下,萧先生的纪念碑才终于进入家族墓园,萧友梅先生终于魂归北京。

随着博学胡同萧友梅先生故居被拆,这块家族墓园已经成为萧先生留在北京的最后痕迹,然而,让萧家后人忧虑的是,墓园正在被逐渐挤占。

当初是4亩地,现在已经不足2亩。看护墓地的刘利海先生在周边建起了篱笆和围墙,但仍然在担心:“一旦村里土地开发,墓地很难幸免。”

像萧家墓园这样完整的民国家族墓,留存下来的并不多。萧家满门名人,讲述了一段民国佳话,如果遭到破坏,实在令人痛心。

[“京味儿”的作者张鹏为资深记者,京城土著,北京大妞一枚。此专栏全部为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转载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号zp535797667。]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