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不算是一位高产的导演,在他的作品里,小说原著、编剧、导演、音乐常常都是他一个人。
1999年上大学时的寒假,我跟朋友窝在家里看VCD,一个下午看两部,一部是岩井的《情书》,另一部是北野武的《大逃杀》,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惊声尖叫,那是一个难忘的下午。
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从《情书》开始,都受到了岩井俊二的影响。
岩井俊二:人生没有什么可以浪费的东西
有记者曾问岩井俊二:“请问导演您是如何在那些平淡的周而复始的日子里,挖掘出戏剧性来的呢?”
岩井是这样回答的,“平常的日子就那么过去了,但是回首往日时光,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吗?我拍的电影与其说是我的人生体验,不如说是为了寻找生活中的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人和事。人生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可能,人生没有可以浪费的东西。”
岩井自己的经历就是对这段话最好的解读:
上中学时,岩井有一次为了去看电影《金刚》,赶公交车时被夹伤了脚,后来在家休养期间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多年过去他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少年时朋友们的来信,一封一封书信里记录的年少时的生活点滴,唤起他对往事的回忆,于是便有了《情书》这个故事最初的萌芽。
上小学时,岩井的老师一直孤立他,不许其他孩子跟他玩,对年幼的岩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后来,岩井自己谈到这段经历时说:“ 现在已经不怨恨那位老师了,小孩子被欺负和大人被欺负所受到的伤害是不一样的。遭遇过挫折、磨难,痛哭过,长大后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这些经历,渗透入岩井后来的作品里,那些细小的、怯懦的、隐忍的、 残酷的,关于青春的记忆,是灰色的,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记录了少年主人公残酷的青春时光。
上了大学,岩井离开家乡,一直喜欢电影的他在学校的社团里开始用8mm摄影机尝试拍摄电影。学生时代的零用钱都用于购买胶片和器材,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买胶片还是吃饭?电影放映的时侯有时没有观众,有时三四个观众。但是看完之后有人哭了、有人笑了,亲眼看过了大家的反应,这些带给年轻的岩井以莫大的慰藉和信心。
岩井俊二:坚持就像一次次把打碎的花瓶重新粘合起来
大学毕业后,因为经济拮据女朋友离开了岩井。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加之在事业上迟迟得不到认可,让岩井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漩涡中。
剧本创作是最困难的,在确认剧本可以用之前,每天都需要反复修改。岩井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就像每天面对摔得粉碎的花瓶,要怎样才能把它们粘好呢?一个人炼狱般的过程很辛苦,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岩井强迫自己去转移注意力,做一些其他工作。
创作的过程如同在幻想中行走,与之相比,拍摄现场的麻烦、资金的困难等就显得容易多了。
(这让我想到国内的电影导演们往往不愿意在剧本上下功夫,热衷于大场面大投入和明星阵容,所以,难有好作品,扯远了……)
岩井俊二《情书》:你好吗?我很好。
一直挣扎着努力着的岩井俊二,终于在1995年因为自编自导的电影《情书》一举成名。
电影讲述了一封女主人公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真相大白之后前尘往事与今时爱恋缠绕出了一段痴情凄美的挚爱情深。
《情书》就如停留在我们每个人青春里的一个梦,某个午后、某个深夜,又会偶然闯入脑海。都说这个故事是关于少年的一场暗恋,其实它是岁月长河里朦胧的美好。
片末女主人公博子对着雪山喊出那句“你好吗,我很好”时,远处也传来了回声“你好吗,我很好”,就像是对青春的回答。
北川悦吏子写给小说版《情书》序言中说:
“无论我以后怎样努力,那个时代都不会再来了。像初中和高中时代那样的日子,并不只是留存在记忆里,璀璨地发着光,而是影响到了现在的自己,可能此生都会延续。
我还想,未来也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延续下去的。”
与其说我们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动,还不如说我们在跟随电影在回忆自己的青春过往。电影结束时流下的泪水,也许已经与电影无关,为我们自己。
岩井说,“青春就是那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日子,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悟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有阵风吹过》
(岩井俊二 Hec & Pascal 乐队)
有阵风吹过 微笑的天空
再向前走一走啊 走到山丘另一方
听到了歌声 就一起歌唱吧
就这样一直走在你身后
就这样一直追逐你的背影
像这样的日子 有许多许多
那样的每一天 其实都是唯一
过于理所当然 自然而然的生活
突然想起时会泪流不止
就这样被你的笑颜所拯救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水泥卡车 :cementtr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