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背离了摇滚精神?那摇滚精神到底该如何诠释?

音乐
跳燥
2016年07月24日 16:51

《中国新歌声》如期播出两期,第二期刘文天一曲《梦回唐朝》,燃爆了整个现场,很多人都说这么荡气回肠演出就是摇滚精神!

《新歌声》四位导师中最能为摇滚发声的就属汪峰了,在刘云天演唱时候汪峰整个人的精神神态,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鲍家街43号的那个汪峰。

在前几季的《好声音》以及今年的《中国新歌声》中,不难掩盖汪峰对于摇滚类型的学员的喜爱。不过这些年人们对于汪峰摇滚精神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他的做派早已背离摇滚精神,也有人说,他正在给中国摇滚注入新鲜的血液。那么到底何为摇滚精神,那更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近来就有人评判中国摇滚的衰败而延续到这个问题是,认为“摇滚不死”精神的颓落是摇滚歌手财富积累,这样的评判经常落脚在汪峰身上。换言之,汪峰必须穷,否则就是对摇滚精神背叛,而且这种世俗狭隘的观点往往披着传统道德观念与似是而非的摇滚观念。在这样的语境往往构成这样的疑问和逻辑:汪峰作为一个摇滚音乐家怎么可能年入好几千万呢?那肯定是他的摇滚有问题,因为摇滚不是被大家接受的主流文化,只有恶俗才是主流文化,所以他肯定是把摇滚乐变得恶俗了才会达到大众广泛接受的程度,所以:摇滚不可能有问题,是摇滚人有问题,汪峰不摇滚了才变得更有钱了。

中原文化历来重农抑商,这构成了人们对金钱的偏见,这几乎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全部,文学作品,尤其是被传颂的革命故事对此有很大的功劳,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金钱和财富的鄙薄,以及对富人“愚蠢”和穷人“智慧”的描述,这往往能够得到读者的喝彩,也仿佛增添了作者的些许正气。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简单至极的道理,以金钱代表的收入是由价值给予而创造的,而价值创造则是更好的解决他人与社会的需求,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逻辑。尽管当前大多数人明确与尊崇这个显而易见的商业原则,然而一旦将这个原则放置到艺术领域这就矫情起来。不知从何时起,这位才华横溢却生活潦倒的梵高成为艺术家价值衡量的标杆,而关键点竟是大众读不懂的“才华”的信仰与真实“潦倒”的怜悯。

退一万步讲,如果对古典艺术抱以如此立场是一种历史图谱中人性的显露,那么对当下艺术依然遵循这样二元的评判标准实属愚昧,因为当下已经是高度商业文明社会,合理合法的财富积累不仅是对财富所有者的奖赏,更代表着其对社会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然而,对财富的世俗观点从来没有停止,几乎成为沦落人评判得志者的道德依据。

其实更使人困惑和悲悯的是做出这样评价人根本不解商业、不解社会,也不解摇滚。摇滚本身作为形式没有精神,是摇滚音乐家让摇滚这个词汇有了精神,那其中的精神是什么?不仅仅是叛逆,如果你只认为摇滚是叛逆的代名词,那等于你没听过摇滚乐,如果你觉得一个摇滚音乐家不应该有钱,那等于你根本不了解摇滚音乐界,看过世界摇滚音乐家一年赚了多少英镑和美金,普及一下自己脑残的观点吧。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