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音乐
向阳光
2016年07月28日 12:22

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二胡曲《草原新牧民》作品简介及演奏析要

向阳光

一、作者介绍

刘长福,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北京民族乐器厂技术顾问。刘长福是我国内地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他曾经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在内蒙古度过了16年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刘教授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多年来其学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各项民族器乐比赛中纷纷获奖并名列前茅。其提出并实践的“以’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性技巧’)和‘音乐表现’为基本程序”的教学理论,对促进民族器乐的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刘教授极为重视艺术实践,曾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及讲学并获好评;他还在多家音像出版部门录制了许多张个人专辑CD唱片、教学录像带及盒式磁带。刘教授在教学之余,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有训练价值的练习曲和有鲜明音乐风格的独奏曲。他创作的乐曲主要有:二胡独奏曲《草原新牧民》,中胡独奏曲《怀念》、《塞外情思》,高胡独奏曲《瑶山雨》,板胡独奏曲《喜送丰收粮》、《山乡节日》等。其中《塞外情思》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塞外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已逝青春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
刘教授还勤于理论研究,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数十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中央和北京等广播电视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报导及现场采访,其生平和业绩也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化英才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二、作品简介

《草原新牧民》是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于1973年酝酿、创作,1974年1月完成初稿,1975年5月定稿的一首蒙古族风格二胡独奏曲。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上,年轻新一代牧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欢乐、愉快的心情,作品的旋律除了本身充满浓郁的草原气息,具有强烈的蒙族音乐风格之外,作曲家还添加了一些其他演奏技法,使全曲独特的风味更加浓厚。热情地讴歌了青年一代不懈的追求和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赞美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真挚情感。乐曲的旋律欢快流畅、高亢悦耳,慢板和散板抒情而自由的部分更充满了自豪的乐观精神和朴实的生活气息。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了蒙古族四胡的装饰打音和马头琴的断续颤音、泛音滑揉及大滑音等演奏手法,使乐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不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草原新牧民》曲作者刘长福先生为何用音乐语汇把辽阔无边的大草原描绘得如诗如画,把草原牧民们对新生活的热爱、赞颂、追求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描述得栩栩如生、真切感人呢?原由是因为刘先生在内蒙古生活多年,一是所见所闻,至远至广;二则亲力亲为,切身体验。他把对草原的深深情意和对牧民们的浓厚感情全都倾注入作品之中,以清新明快的格调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三、演奏析要

作品由引子、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A(‖︰a︰‖b)+B(b′c)+A′(a a′b′′)+尾声

扬琴前奏具有引子的性质,欢快、活跃,并以四小节××× ×××节奏型,提示了“草原”、“牧马”这些特定环境和形象。

A段是朝气蓬勃的快板乐段。

a主题:

1=F 2/4 661 6165︱365 36︱553 561︱6 6︱6 6︱

跳跃的短弓和快弓显得轻松、愉快,表现了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牧民们喜悦的心情和昂扬振奋的风貌。演奏时,运弓要有力度,要强调每小节中的节奏重音。句尾有几处利用透音和打音,模拟了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使得“内蒙草原”的风味更加鲜明突出,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演奏时,要在前后的打音上加重音,表现出牧民们欢快舞蹈的情形。

b主题:

4/4 如歌地 6 - 1.2 35|6 21 65 3 …… 节奏拉开,舒缓优美。旋律从低音“6”到高音“6”,在两个八度音域内跌宕起伏,表现得胸襟开阔,热情欢快。转2/4拍后,旋律层层模进,表现得非常激情:

1=F 2/4 …… 03 56|1 2|3 -∣31 23| 5 - |52 35|6 6|1﹒ 2|3 3|

5 21|6 1 ……

同时,旋律中带颤音、滑音装饰的八度六度下行大跳,也有着浓郁的内蒙民歌的特色。这段如歌的旋律,宽广流畅,展现了年轻牧民们愉悦、欢快的情绪。演奏要注意右手大臂带动手腕时运弓的流畅性与宽广性。A段的a、b两个主题,是全曲发展的音调基础。

B段,是全曲的慢板,描写牧民们悠闲自得的情绪。

由b´(慢板段)、c(华彩段)组成。b´以b主题音调为基础,进行变奏:

1=F 2/4 66 63|313 65|33 5621|6 -|6 1 2|3 65|36 1235|3 ……

柔美如歌,无限深情。草原上一片安宁与祥和,天高云淡,碧草如茵,小河淌水,牛羊成群,苍茫的大草原无限广阔与壮美,年轻的草原歌手引吭高歌。扬琴伴奏以××× ××××的节奏型贯穿,间或又用短句与旋律呼应。好似牧民们任马自由地漫步,同时放眼四周,眼前一切引起心潮激荡,感慨万千。于是放开歌喉,在辽阔的草原上唱起了深情动人的赞歌。演奏时要注意谱上的弓法与各种节奏变化。接下来的华彩乐段(散板),那无拘无束的自由节奏,那时而低回、时而高亢的音调,那千种深情、万种爱意,尽在曲中。著名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在演奏此曲时模仿了马头琴的技法,运用了长调奏法的特点,将蒙古长调音乐起伏迂回的旋律、连绵不断的华丽颤音,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只有多听刘先生的教学录像带、盒式磁带以及一些蒙族音乐来充实自己,才能将这段旋律表现得更加完美,模仿得更有味。进入快板前,二胡模仿马嘶鸣声,其演奏方法:当旋律结束时,立刻加大滑音,左手无名指作上滑动作,右手中指、无名指抵住弓毛,压在内弦上;手腕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从弓尖开始让弓子自动跳跃。

一声欢闹的马叫,伴奏仿马蹄声骤起:×××× ××××,由弱渐强,快速进行,将音乐引入再现部A´。

A´段,快板。表现了草原新牧民热情奔放、策马扬鞭的情形。本段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变化再现了A段的音乐,但音型更密集,情绪上充满自豪。即活泼欢快的a主题又起,a´段以快弓形式变奏:

1=F 2/4 661 6165︱3565 3536|5653 5613|666 1235 …… 表现得更为热烈。特别是段末的扩充:35|6﹒ 56|1﹒ 61|2222 3355|1111 2233|6666 1122 ……掀起了紧张激烈的高潮,展示了一幅“万马奔腾”的画面。

第二层次曲调由F调转为降B调,情绪上充满激情,仿佛草原新牧民正在“接过先辈牧马的鞭,立志为草原作贡献”。即b´´是b主题的变奏, 并转到下属调:

1=bB 4/4 3|6﹒1 2 35|6﹒1 65 3|5﹒3 56 1|6 6 …… 音调移高四度, 节奏饱满开阔。表现出一种自豪而激动的情绪。

第三层次曲调又转回到F调,情绪上更坚定,年轻的牧民骑着骏马,勇往直前。即转回主调后,以铿锵有的节奏:×× ×××× ×× ×××× 表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心。

尾声段,釆用抛弓模拟××× ×××的马蹄声节奏。仿佛牧民们唱着歌儿,赶着马群,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