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大师方锦龙走进贵阳孔学堂 他用琵琶讲故事

音乐
贵州都市报
2016年07月29日 00:07

(国乐大师方锦龙。)

随手抓起一种乐器,就能演奏一曲动人的旋律。甚至摆在面前的矿泉水瓶,也能变成一段美妙的音乐。7月27日,被称为国乐“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锦龙来到贵阳孔学堂,举办个人在贵州的首次雅集活动,众多琵琶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前往聆听。现场,方锦龙为观众表演了数十种民族乐器,并幽默风趣地讲解其文化内涵。他谦和而不失调侃,观众不仅获得了精彩的视听享受,更感受到了他以弘扬国乐为己任的拳拳之心。

矿泉水瓶也可以作乐器

活动现场,方锦龙带给观众各种不同的乐器表演。琵琶、古琴、胡琴、阮、三弦、独弦琴、箫、笛、埙、吉他、日本的三味线、印度的西塔尔、阿拉伯的乌德等乐器,在他手中都发出了特色各异的妙音。甚至,他随手拿起面前的矿泉水,或者什么都不要,只是用手轻弹自己的腮帮,也能演绎出一段动听的旋律。在他那里,似乎什么都能变成演奏的乐器。

据了解,方锦龙能够演奏的乐器已有百余种,相比“演奏家”的称谓,似乎“多琴乐者”的称谓更为贴切。长期以来,他利用自己的各种特长,通过跨界表演,希望找到民众能够接受的国乐形式。“中国是一个多琴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乐器,作为中国人,我要求自己了解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对比中提升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他说。

恢复失传千年的五弦琵琶

对各种乐器进行示范以后,方锦龙终于“端”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琵琶。他边谈谈解说,听众不仅被其动人的旋律打动,更能感受到音乐中极强的画面感,如一堆陌生男女从见面时的试探、思考时犹豫、追求时的誓言、结合后的温情等,可谓不一而足。表现力如此丰富,这正是方锦龙对琵琶如此情有独钟的原因。

1980年代,方锦龙在日本发现了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五弦琵琶,那是唐朝宫廷赐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那一刻,他便坚定了要承担起恢复五弦琵琶的使命。回国后,方锦龙找了多家乐器厂,与乐器制作的名师们推敲了五六年,经过反复试制并测试,终于找到了恢复的方法:将琴体扩大,增加第五根弦,而且改变传统四弦琵琶的拴弦之法,琴头上装琴轸为左二右三。这样一来,新增加的第五弦,不仅表现力更加丰富,音色也更加厚重和深沉。

“其实琵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是五弦,从东晋到大唐都与四弦齐头并进、盛极一时,但到了北宋基本被四弦琵琶所代替,失传至今已是千年。”方锦龙说。活动现场,他将古琴、三弦、独弦琴、三味线、西塔尔、吉他和乌德等不同民族的乐器演奏技法,融汇到五弦琵琶的演奏中,使得五弦琵琶可以更多地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演奏出印度、日本、欧美、非洲等不同国家或地区极具地域风味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令听众们赞口不绝。

坚定的复古主义者

方锦龙在文艺圈有很多称谓,他自己最为看重的则是孔学堂基金会的礼乐大师这一荣誉。在他看来,中国人现在最缺的就是礼,如果每个人既不懂礼,又不懂乐,那社会就只能礼崩乐坏了。而这,也恰好体现了乐的重要性。他说,事实上中国本是礼乐一体的,如繁体的“禮”字含了一个“曲”字,可见把乐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一个坚定的复古主义者。”方锦龙表示,西方的钢琴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我们有八九千年历史的籥,七八千年历史的簧,五六千年历史的陶埙,三四千年历史的古琴,两千多年历史的琵琶,一千多年历史的尺八……这些国乐乐器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个性,代表着灿烂的中国文化。

在长期的研究中,方锦龙还发现了国乐对养身修心具有重大作用。他表示,演奏钢琴不需要自己调,但中国的乐器无论琵琶还是古琴,演奏前都必须先学会调琴,调完才能有调。这一细节,其实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核心智慧,那就是人自身需要调,家庭需要调,社会更需要调。另外,他还从“宫商角徵羽”与“金木水火土”的对应关系谈到了国乐对身体的调节作用,并坦言自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同样精神抖擞,就是得益于音乐的调节。

“国乐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我是一个坚定的复古主义者,不仅所穿的衣服都是布的,连纽扣也是木的。”方锦龙说。(本报记者 赵毫 摄影报道)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