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
海神明清时期曾在洛阳盛行,目前仅有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楼村,其余已不复存在。有管、笛、笙、二胡、云锣、云板、木鱼、碰铃等20余种乐器,能演奏近百首曲目。
做了40年教师的洛阳海神乐第十代传人郭红运退休,回到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楼村家中,看到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状况,焦急万分。他决定重整旗鼓,传承“洛阳海神乐”。随后,郭红运联合同村的郭孝宪、郭绍光两位退休教师,以及几位海神乐爱好者,重建了“洛阳海神乐社”。
海神乐社的重建,像冬日暖阳,温暖着村里人的心。村里人热情很高,为海神社提供排练场地,有的甚至把家藏的祖传乐器捐给海神社使用。郭红运四处搜集整理与洛阳海神有关的历史资料及传统曲谱,并组织在农活紧张时抽时间排练,农闲时则定期排练。
“年箫月笛当下笙,十年管子不中听。”演奏者吹奏的乐器叫“筚篥”(bì lì),俗称“管子”,是海神乐的领奏乐器,最难驾驭。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洛阳海神乐社”现有乐手30多人,收集整理出曲谱三本、曲目上百首,使濒临灭绝的千年古乐重获新生。目前,洛阳海神乐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海神和洛阳唐三彩、洛阳牡丹、龙门石窟一起,被人称为“洛阳四宝”。
“洛阳海神乐社”作为“中原非遗文化”代表受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首次赴京在中华世纪坛演出。并与德国最著名的电子乐队一起联袂同台,向世人展示中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