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明的火种,铭刻历史的沧桑。
玉环是个海岛县,海洋文明和渔家文化自然有着浓墨重彩的篇章。
坎门鳌龙鱼灯舞,融当地渔区民俗文化至少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坎门鳌龙鱼灯舞,包含着渔民对鳌龙的敬畏和渔民征服海洋的意志与丰收祈求。
吉日起档、鸡血开眼、送鱼化龙归海,是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始迄环节。表演一般都是从当地的龙王庙、妈祖宫出发,在渔岙、海滩、庙宇和民宅进行。相沿至今,依然是民间节庆民俗活动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日益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同。
坎门鳌龙鱼灯舞的整体创造,融合了舞技、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龙头鱼身的“虎脸”鳌龙在舞手的操弄下,以翻、滚、腾、跃的大幅度动作,引领两队列水族鱼贯成阵,翩翩起舞,以及相匹配的民族锣鼓乐和哨呐吹奏乐紧密结合,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
渔民号子,是伴随着海洋渔业生产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民间音乐形式,因为只是口头传承,并无记载其传承历史,只有从曾连德一代算起(1847—1915)代代相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岛上自有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活动,就有了和着海浪涛声的节拍,高歌引吭的玉环渔民号子。
在海上捕捞作业中产生的玉环渔民号子,一般有强号与轻号之分。在大海中遇到风浪或捕鱼上网时,出海拉船、拉帆时,则多唱旋律短促,力度强的较快速的强号;在岸上整网或回港时,多唱速度较慢,起伏不大的慢速的轻号。玉环渔民号子大都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渔民在海上作业,劳动强度大,风险亦大。为确保让生产安全,取得渔业丰收,必须召唤船员同舟共济,统一步调,一起使劲,协同作业。这时,渔民号子就起到了传达号令和凝聚力量的作用。
延绳钓捕捞技艺,是海洋捕捞作业中一种古老的作业方式,分布在坎门的钓艚岙、教场头、车首头、岙仔底、同安坑、花岩礁、里岙、黄门等地。
图注:单钓(小钓)船。玉环县最后一艘木质延绳钓小钓渔船,于上世纪90年代退役
它主要以钓钩、干线、支线组成,延绳钓有定置和随流漂动两种作业方式。作业渔船有钓机、大钓、小钓。按捕捞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带鱼、黄鱼、鳗鱼、鳓鱼、鲨鱼、金枪鱼、梭子蟹等延绳钓作业。按作业渔船组合,可分单船式和母子式两种作业方式。
随着渔业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渔业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各种蕴含着原始朴素海洋文明内涵的渔家文化传承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传承,延续历史脚步,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