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重庆民歌有什么艺术门道?

音乐
渝州南山枰
2016年09月04日 16:25

常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重庆民歌不仅仅是音乐的艺术,更是文学的艺术。民国时期巴渝时政民歌在艺术上,吸收了传统中国抒情文学的一些表现技巧,其艺术特征上大致有以下几点,值得一说:

(乐府诗集,书影,来自网络)

第一,广泛运用传统诗歌手法。首先是从歌行文字上看,齐言体与杂言体皆有。其中齐言体,有的仿照诗经四言诗:“百万千万,赶快逃难;五万十万,车站上看;无柴无米,‘抗战到底!’”[46]。更多的仿照唐宋以来流行的七言诗、五言诗:如“山不高来路不平,双手拉到马缰绳;马上坠死英雄汉,河头淹死会水人。”[47]、“白塔对沙洲,江水日夜流,财主无三辈,高官不到头”[48]。杂言体的有五言杂七言,如:“送出家门口,妈妈拉住手。叫声幺儿不要走,连路哭起走”[49];有三言杂四言,如《打日本》:“龟儿子,日本人,硬不要脸。生就了,一肚的,黑心烂肝。”;有五言、三言、八言相杂的,如:“炸了瓜子王,又炸纱纺厂。朝天门,过街楼,挨一挨二把炸弹丢”[50]。

其次,广泛运用“起兴”手法。所谓起兴,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民国时期的时政民歌中广泛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南瓜藤,干尖尖,好人不当做汉奸!”[51],“牛儿顶着驾担走,眼泪顺着犁沟流”[52]、“大雪纷纷下,柴米都涨价”[53]、“嘉陵江水清又清,两岸稻谷赛黄金”[54],起兴手法的运用,在这里使得所咏之词更易为人所理解。

第二,民国时期时政民歌中比较普遍地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使所言之物更加形象,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其夸张者如:“坐轿人肥得快流油,抬轿人瘦成一包筋”[55]、“篾条箍肚子,裤儿打捽捽”[56]、“乡长梳子梳,保长篦子篦,甲长进了屋,偷件旧蓑衣”[57]、比喻则有:“营盘好比活地狱”[58]、“头戴乌龟壳,臂膀贴膏药,手拿哭丧棒,脚穿牛蹄壳”[59]、“别看嘴巴上了锁,穷人心头有团火”[60]、“死的不瞑目,活的当牛马”[61]。拟物则有:“干人打瞎摸,狗咬虎狼行”[62]、“长官是条恶老虎。”[63]

(尚扬《当年长工》,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民国时政民歌中,还比较普遍地通过了通过讽刺、谐音等手法,增加了思想力度,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如讽刺手法有“民国成立新政府,一面国旗代都督。”[64]幽默手法有:“土豪劣绅横山中,十家就有九家空,还有一家为空起,屋里装满西北风。”[65]谐音手法:“甲铠穿身上,乙(一)直不抵抗,丙(秉)性就软弱,丁(顶)硬就退让,戊(误国又误民,己身怕东洋,庚(根)烂枝叶落,辛(心)衰全身僵,壬(人)众骂独裁,癸(龟)儿蒋烂帐”[66]、“从政不如从良(粮);从良不如当娼(仓);当娼不如下堂(糖);下堂不如下乡。”[67]。

第四,注重音韵和谐。尽量使用押韵等手段,促进歌谣传唱过程中入耳动听,便于传播的效果。如:“各位同胞听我讲,轰炸重庆真凄惨,敌机空中把弹放,黎民百姓遭了殃,炸弹炸了三牌坊,接到就炸永安堂。炸了瓜子王,又炸纱纺厂。朝天门,过街楼,挨一挨二把炸弹丢。黄葛垭口观音岩,天上炸弹落下来,男女老少都炸死,防空洞就成棺材。通远门,七星岗,炸得警报拉不口昂,大溪沟的木材厂,一火烧得精打光。大火一晚烧到亮,全城到处哭口昂口昂。”其中押韵字如“讲……放……殃……坊……堂……王……厂……岗……口昂……厂……光……口昂。”这些字,因其压ang韵,开口宏大,读音响亮,容易传达出昂扬、激越的情感,反映出抗日怒火下激动而充满阳刚的斗争情绪。

第五,民国时政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用白描式的叙事进行清晰明了,不枝不蔓的表达,如:“高粱叶子青,要拉国民兵。我家莫钱送人情,就遭抓壮丁。那年正月正,睡到正五更。门外狗儿要几声,叫我心头惊。打开前门看,进来几个人。背上背的汉阳枪,手上拿的绳。绳儿两丈长,捆住我双膀。骂我龟儿诀我娘,要送我到冷水场。送出屋门口,爹爹捉住手。叫声幺儿你莫走,眼泪不断流。送出家门口,妈妈拉住手。叫声幺儿不要走,连路哭起走。送到杨家湾,妻子送盘缠。叫声妻儿回家转,二世来团圆。送到大路上,来了保队长。背上背支梆梆枪,好像活阎王。送拢冷水场,关我进牢房。龟儿当官的开了腔,要我去打内仗。牢房细思量,两眼泪汪汪。穷人受苦盼解放,我要投奔共产党。”[68]

(民国民歌手抄本,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注释

[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巴渝曲[M].转引自:侯国刚.试谈巴渝舞为舞蹈之活化石[EB/OL].[2010.05.28].

[4][汉]司马相如.上林赋[A]//[清]王先谦.骈文类纂[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952,b.

[6]、[1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八·大同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10]、[12]-[16]、[21]、[26]-[48]、[50]、[52]-[67]、聂云岚:《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M],第167、169、165、166、170、194、169、173、175、176、178、196、197、195、198、199、183、184、187、189、190、181、182、192、193、191、185、175、166、168、176、195、181、192、166、170、189、169、183、198、173、165、169、169、197、178、184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

[17]、[49]、[68]《重庆市南岸区志》[M],第718、718、718页,重庆出版社,1993年.

[18]治中作,见1941年版《抗战漫画歌谣集》.

[19]《防空歌》,见《中央日报》[J],1939年8月30日.

[20]野仁《抗敌歌》,见《时事新刊》[J],1938年11月12日.

[22]-[25]《永川县志》[M],第963、963、965、96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51]治中:《短歌小唱》,见《抗战漫画歌谣集》1941年.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