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乐志」ID:SoundtrackM
和我们一起,关注电影音乐一百年
哈利·波菜 / 文
要知道James Honer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了,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遗留下来的新作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那些去世前已经完成的音乐会作品,电影音乐作品,还有未完成的作品等等,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好像不曾离开一样。
他作曲的《铁拳》(Southpaw,2015)在北美上映一年后,才在内地姗姗来迟。在音乐创作期间,这部电影不像导演Antoine Fuqua在十多年前的《训练日》(Traning Day,2001)、太阳泪(Tears of the Sun,2004)那样有着充足的资金预算。Horner不仅免去了所有的创作费用,而且还自掏腰包支付了乐队的开销。也正因为这样纯粹的创作项目,激发了Honer内心最感性的情绪。
我们可以回望他过去绝大多数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古典主义语境下的,拥有强烈的戏剧性表达,和庞大严谨的管弦乐队构架。而在这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里,Honer抛开了自己擅长的传统创作,转而使用了更为现代的音乐语汇,大量的合成器音色、低音贝斯、钢琴在音乐中扮演的角色,刷新了我们对他创作的另一面认识。
《铁拳》不是传统的体育电影类型,它所包容的,和当年的《洛奇》(Rocky,1976),还有《铁甲钢拳》(Real Steel,2011)完全不同。它借拳击,隐喻了人性深处无法说出口,但又时刻伴随在左右的阴暗面。而影片主线也是用从阴暗面逐渐走出,回归家庭和事业这种传统套路逐渐铺开而来。
所以,音乐整体所呈现出的,非常像Antoine Fuqua之前拍摄的那部《训练日》那样,保持了一种听起来很“脏”的质感。合成器在底部的垫底,还有不时加入的节奏音,点缀的低音小号配合着工业化的打击乐音色,甚至都可以看成一种潜在的叙事危机和性格提示。而这样的音色也和影片偏重的冷色调质感保持一致。
有意思的是,为了这些音色不会在片中过于抢眼,对氛围渲染造成过于强势的感受。Horner在音乐中还是适当的加入了钢琴带来的暖音色的小动机点缀,以保持整体音乐情绪上的平衡。而钢琴所表达的,是对于Horner来说最为看重的影片在亲情关系上的展现,也是让他义务帮忙创作音乐的动力源泉。
也许是因为成本的考量,音乐以如此的形式呈现确实他个人生涯不多见的。特别像当年那批流行音乐出身的作曲,以及对九十年代动作片音乐的复刻。这想必其中还会有导演Fuqua自身对于音乐上的需求。
我们可以回听一下他当年的《伸冤人》(The Equalizer,2014),作曲是Harry Gregson-Williams。二者在音乐形态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并且Gregson-Williams的创作则是更具流行化特质,音色和节拍造型相对于这一部《铁拳》也更为多元。而《铁拳》在音乐上的亮点,或者说是区别,依然还是基于文章开始所提到的那些拳击文化电影影响下的歌曲元素。
这部电影本身,也正因为依然是传统体育励志电影的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因此给予音乐上的发挥空间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音乐创意上很难去逃避以往此类电影的创作模式。只是《铁拳》的视角更集中在个体形象,而非以往主角故事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传播,倾向于对个人自我救赎的解读。所以音乐的表现更为集中,局限,抛开了大管弦编制可能会带来的夸张的音乐效应。
只是到现在,对《铁拳》音乐上的解读已经无法完全抛开Horner的离世引发而来的主观色彩。面对着每一部他尚未上映的遗作,都会小心翼翼的揭开它的神秘,然后报以对最热烈的期待予以聆听——哪怕我们依然可以听到众多熟悉的Horner音符。
这一年中,几乎每隔几个月,都会有他尚未公开的作品发表,就好像始终伴随在我们左右,从未离开一样,我想这也是他每一部遗作所留给我们的最深切的意义。只是这所有期待在这个月下旬就会戛然而止。9月23日上映的《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2016)会是真正意义上的Horner创作生涯的最终章。所有我们对Horner的纪念和感情,将会在这几天放出的片尾曲试听中,伴随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飘散的很远很远。
影片音乐评分:★★★★
唱片音乐评分:★★★
综合评分:★★★
本期作者
哈利·波菜
非资深行外电影音乐评论人
长期涉足好莱坞电影配乐领域创作、翻译相关文章逾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