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因为名字,我们可能因此而错过一部好电影。《闻香识女人》,看片名,或许会会以为是一部纨绔子弟的都市滥情片。可当你看过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一个关于男人重生与成长的故事。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适宜的情境和适宜的心境,然后随着电影的画面与配乐,慢慢体会电影中的精神、气质、内涵与情感。《闻香识女人》,是一部需要在这样的意境下,去细细品味的好的电影。
一、
音乐响起,电影在舒缓而又略带伤感的节奏中展开,似乎是要诉说一个淡淡忧伤的故事。过完片头报完幕,乐风却突然一变,鼓点式跳跃的音符,古典学院的长镜头全景特写,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随即一转。伴随着跃动的旋律,镜头在学院的角角落落切换,无人的宁静与音乐的鼓躁,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期待与不安。突然,铃声响起,学生涌出,音乐、画面与感情瞬间统一,故事随即开始。
片头音乐奠定了影片情感基调,却用相左乐风的音乐将故事切入。于是,观众在不同乐风的音乐引导下,满怀期待地等待故事的开始,不会因电影慢节奏的镜头而心生乏味。
先用音乐叙事,再用音乐烘托故事的情感色彩,渐渐引人入胜,期待故事的开始。
故事从男主的日常生活入手,沿着男主的生活轨迹,叙事性的慢慢展开。
《闻香识女人》,因为片名,而一直期待着女主的出现。随着故事的展开,猜测着女主所有可能的出现时间与场景。
在男主敲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后,终于是看到了女人的身影,那一刻,猜测这或许会是女主吧。但只几分钟,就知道这是个错误。继续期待着女主的出现。可,这只会让你失望。因为,看完整部影片,你都不会找女主。为什么呢?等看完电影或许你就会明白。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关于男人重生与成长的故事。
在影片的前五分之一,其实一直不曾明白导演到底想要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拿奖学金略显自卑的穷小子,几个富裕自傲的纨绔子弟,一个暴躁的眼盲的退伍老兵,一个势力令人生厌的校董,还有一个简单平常的美国家庭。看似不相关的人,因为男主人公的生活而被提及。然后,是几个平常不过的琐碎故事。几个纨绔子弟捉弄校董,却被我们的男主碰到,于是被要求叫家长,交待事实。男主为了挣回家的路费而去给那位暴躁的退伍老兵当生活助理。
平凡的人物,琐碎的故事,然后就是对影片主题的种种猜测:这会是怎样的一部影片呢?关于一个穷小子成长的过程,用以励志的故事?穷小子用自己的善良与行动,和那几个纨绔子弟打成一片的故事?穷小子用真情感动那退伍老兵,从而使退伍老兵改变的故事?甚至,是一个有关基情的电影?只是,为什么还是不见女主的出现?
带着猜测、疑惑与期待,电影继续。
二、
在影片前面略显絮叨的情节过后,退伍老兵带着他的助理,也就是我们的男主,来到了繁华大都市的纽约。然后,就是老兵带着我们的男主感受都市繁华与奢华生活。只是随着影片的继续,主角的身份似乎有所转变。曾一直认为是主角的男主,形象开始渐渐模糊,而退伍老兵的形象却逐渐鲜明。主角的身份,也就这样开始转换。伴着故事的发展,让我们来感受这种角色的转换。
第一阶段,从二人去往纽约前的准备到退伍老兵与风情女郎跳探戈前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低俗、暴躁并总是对穷小子查理颐指气使的退伍老兵范克的形象,同时可以看到其浮华的生活品味。这种形象,在二人来到范克大哥家,而他大哥一家人却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反感时,得到了强烈的表现。而在二人与他大哥一家吃饭过程中,以人物间冲突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高潮式的展现。最终,一个低俗、张狂、自负、暴躁与恶劣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但人物性格小小的变化也在其中若隐若现的传达了出来。比如,查理向范克要子弹时,范克的妥协;范克侄子一次次叫错查理名字时范克的暴怒;范克与查理最终离开他大哥家时,轻拍他大哥肩膀的落寞。
范克的形象就这样渐渐丰富起来,而查理的形象慢慢被弱化,只是从他对待学校那件事上侧面展现了他的善良与犹豫不决。
第二阶段,从范克与风情女郎跳探戈开始到二人回到查理学校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痛苦与风趣、孤独与风流、落寞与温情相互矛盾与纠结的范克的形象,而这一段更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所在。在范克与风情女郎探戈的那一段,《Por Una Cabeza》 这首探戈舞曲,近乎传神的把范克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伴着二人的舞步传达了出来;范克与查理开着法拉利跑车飚车的一段,则将范克内心压抑的激情,淋漓尽致的释放了出来;而最后范克与查理争夺手枪的情节,则最终将范克的痛苦与脆弱彻底暴露了出来。而在这其中,通过对范克神情、背影、行动、言语等表现的特写,更是将范克的落寞与孤独,无声无息地表现了出来。在这个阶段的故事中,片头的音乐多次响起,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一次次推向高潮,同时呼应了片头音乐对整部影片情感基调的预设。
相比较范克的形象,查理的形象,也有了质的改变。从自卑开始渐渐变得自信,从转弱开始渐渐变得坚强,从犹豫开始渐渐变得坚定。
第三阶段,从二人来到查理学校到影片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终看到了一个正直与睿智,慈祥与温和的范克。范克的正直与睿智,在查理学校会议上他慷慨激昂的辩论中酣畅的展现了出来。而他的慈祥与温和,则通过他对查理父亲般的关心与最后和自己侄孙女的嬉笑中温情的展现。范克在查理学校会议上的慷慨陈词,将查理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进行了一番极大的赞扬,并通过对那位校董的挖苦与驳斥,以及对那几个纨绔子弟的讽刺与痛斥中得以衬托。这个品质是什么呢?善良。查理的善良,是一种水性的柔和;而范克的暴躁,则是一种石质的刚硬。但这种刚硬,最终被这种柔和所软化。
以柔克刚,水不争而胜万物,看来导演是运用了中国道家的哲学思维,也未可知。
范克的形象最终确定了下来,而查理的形象,也最终通过范克的语言完美表现。其实,二人谁是真正的主角,已经不再重要。正是这种角色的模糊,才更让这部电影显得意味深长。
三、
《闻香识女人》,再次提到片名,有些遗憾。一部听似与女人有关的影片,却最终只有那个探戈女郎,让人记忆深刻。看完整部影片,也最终是略懂了整部影片的主题:一位迟暮英雄的重生与一个屌丝小子的成长。整部影片讲得就是两个男人的故事,与女人关系终是不大。只是依然有些纠结于片名。这里的闻香,这里的女人,到底有什么蕴意?
回味整部影片,关于闻香识女人,主要有两个情节:一个是范克跳探戈前和那位风情女郎打招呼时,对她所用香皂的准确判断;一个是范克和查理从学校会堂出来后,一位女老师表现出对范克的倾慕时,范克对她身上所用香水的准确判断。用一个关于女人的片名,讲述两个男人的故事。为什么呢?影片中范克虽然对女人上多次表现出一种低俗与猥琐,但又几次表现出对女人的幽默与温情。在这种形象的落差中,明显可以感觉到范克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真爱的渴求与对家的呼唤。仅仅从《闻香识女人》这个片名上,我们或许会把男主角想象成一个风流倜傥,处处留情的playboy的形象。但影片最终却演绎了一个与片名给人主观意识上的人物截然不同的形象。
《闻香识女人》原来还隐藏着对真爱的宣扬与对归宿的寻求的主题。(关于真爱,关于归宿,总会让人不禁湿了双眼。真爱与归宿,谁不渴望呢?认识的一个女孩,曾因为看这部影片而落泪。开始时并不理解,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影片,到底哪方面打动了她。当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后,也就明白了。然后,心痛了她的伤感……)
开头看似零散的影片,最终通过范克与查理形象的转变而统一。
在看完整部电影后,在网上查看了这部影片的一些详情。Al Pacino,曾经的年青教父,终是凭借此片而摘得奥斯卡小金人,也算是名至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