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长江图》录音&作曲安巍
「影乐志」ID:SoundtrackM
和我们一起,关注电影音乐一百年
哈利·波菜 / 采访&文
用影片录音兼作曲安巍的话讲,《长江图》里的音乐设想,是“如果能用声音表达的就尽量不要用音乐”,所以音乐音响化成为了这部影片中音乐最重要的立足点。本来计划参与到片中音乐创作的他,因为档期的关系,以及这部影片过长的后期周期,压根没有来得及为这部电影写完音乐,只在中期交给了杨导几段他事先创作好的素材。而这些素材里最终有一段,被用在了三峡大坝闸门打开后的场景里,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杨超对《长江图》音乐的期待,是希望“有哥特音乐、工业噪声、电子乐的修养,又有古典的素质”。但成片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经历过原创音乐的检验,就被杨超选用的十首来自于不同的“黑暗系”音乐取代,满足了杨导某些最初的音乐构想。但也正是这些既有音乐,在后来成为了安巍和杨超之间觉得这部影片有一些需要在音乐上“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选的音乐本身就很完整,再用到电影里有时候会显满。”
这也是既有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在发挥上导致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可以想象的是,在真正的配乐开始创作之前,杨超导演就已经在自己心中依靠这些既有音乐满足了他对画面的绝对想象。无论是David Dalring的大提琴,还是来自法国的Dark Sanctuary乐队,他们的音乐都有着《长江图》所呈现的如泼墨般暗系色彩,以及沉重的死亡美学的思考。高淳驾着货轮逆流而上,完成了一次宿命的溯源,也恰好与音乐的情愫不谋而合。
更有意思的是,片中选取的David Dalring的几首作品,本身也是带有作曲本人所定义的画面属性的。这些选取自他《Dark Wood》专辑的音乐,从“新晨”到“黎明”,从“旅程”到“行走”,也意外的,和它本身所呈现出的在时间和空间中相会交织的叙事方式一致。
《长江图》的声音是很少有水的,而水声则大都被音乐所取代,这些音乐“在音色和音质上有特别贴合的东西来配合水的质感”。所以音乐和轮机声,汽笛声,船锚的摩擦声一起,才支撑起了整个长江给人们的完整的声音体验。
和这些既有音乐显得格格不入的,是安巍的从原创音乐。
这段在船闸打开之后才出现的音乐,用钢琴、弦乐队作为主导一起有着和其他音乐完全不同的听觉色彩。特别是钢琴在高音区琴键上的敲击,和全片伴随着的厚重的大提琴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听觉反差。借这样类似打击乐的敲击,是对大坝这样一座庞大的金属结构响应,“旋律的产生也不是特别刻意,不是按照人们的逻辑所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然界中听到的声音形成的音乐感”。
这一段,从过船闸时的黑暗和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再到天亮打开最后一道闸门如拨云见日一般的新生,音乐也是暗中迎合了这一次视觉反差。杨超说,船闸的意义,“是一座钢铁教堂”可以从中得到救赎和顿悟,而安巍说,这里“音乐与整个《长江图》比起来是最‘轻’的,但用起来却希望是在最‘重’的一个场面,类似于举重若轻的处理,能让大家在此时此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力量。”
现如今,华语艺术电影在音乐上的追求也基本上抛开了传统所理解的经典创作模式。今年从《路边野餐》开始,再到这次的《长江图》,音乐更多的是作曲本人下意识的创作流露,或者是借用色彩关系来展现影片特有的内在质感,而非去追求在叙事上的表达。音乐使用上的收敛和克制,缺少了人物主题,爱情主题这样的支撑,让影片有了更多的留白,去交给观众去体会。
安巍说,《长江图》这部片子“没有旋律主题,是这个戏音乐最成功的地方”。
附:采访全文
影乐志:就音乐上来说,您在《长江图》里的参与度有多少?
安巍:实际上在正片里面,只用了我写的一段音乐。剩下的音乐其实都是杨超导演找的音乐,而不是我写的。
影乐志:那这些既有音乐,在位置安排上,以及对音乐声音的处理,您这边有参与吗?
安巍:前期有一些参与,后来就没有了,因为这部戏后期的时间非常长。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是因为补拍过一次,还换过各种方案,最后我因为时间的问题,就没法再继续了。当时马上又要参加柏林电影节,时间也很紧张,所以就呈现了现在这个结果。我们俩在后来通电话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遗憾的,当时制作原创音乐的初衷和想法也都有了,主要还是时间问题没有做成,只完成了一段。而这一段在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了。
影乐志:所以前期杨超导演原计划是让您参与这部戏的音乐创作是吗?
安巍:对,当然。
影乐志:所以在三峡大坝船闸开闸后那段场景里,选择用您的那段钢琴和弦乐群构建起的原创音乐主要是因为什么呢?
安巍:我忘了当时给他交过几段音乐了。这些音乐不像我之前写的一些背景片之类的作品,为什么刚才说的是前期参与,是因为它不是在定剪后写的,只是给这部戏写的一个主题。对于其他的电影来说,音乐可能是我给特定的段落而写的,而这段音乐甚至计划用在什么地方都还没想好,只是把音乐给了杨超,他后来就用在了影片开闸之后的位置。
影乐志:您觉得杨超导演把音乐用在这里,是您本身创作意图的体现吗?
安巍:还不错,我觉得还是很好的。
影乐志:其实我觉得成片里其他的音乐,在音乐音响上来看,表现还是挺厚重的,甚至会有死亡美学的味道在里面。但您这段音乐相比起来,会比较“轻”一些,在色彩和听感上还是有差距的,您会觉得这里会有什么问题吗?
安巍:我当时跟杨超讨论过这个问题。其实像《长江图》这样的电影,都非常不“讨好”电影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不在电影节的逻辑里。能参加到柏林电影节,也完全是依靠这部戏内在的“力量”,戏里的人物命运和画面、景之间的关系,对我个人而言,触动都非常大。虽然《长江图》里只用了我写的一段,我也试图在人与自然,空间与镜头调度之间的状态中得到很好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像是明信片那样的,而是一种力量,甚至无法用人类渺小这样简单的意义来概括。
所以我在写音乐的时候,创作上最大的不一样,是希望音乐与整个《长江图》比起来是最“轻”的,但用起来却希望是在最“重”的一个场面,类似于举重若轻的处理,能让大家在此时此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力量。
影乐志:在提出下一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部影片的声音也是您做的吗?
安巍:声音我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因为时间问题。把我放在名单片尾前面,是因为我们最早的设计就是这样。
片子里有一个特别好的结合,就是在声音和音乐部分。我最早的音乐创作初衷,就是来自大坝闸门打开的一瞬间,我们当时就设计了很多金属在水中摩擦的声音,我在音乐中使用了钢琴就跟这有关。它主要追求的是一种钢的力量,所谓打击乐的感觉,但又是一种或轻或重的状态。旋律的产生也不是特别刻意,不是按照人们的逻辑所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然界中听到的声音形成的音乐感。
我们怎么来定义声音和音响呢?从形式上来说,一个频率持续一定长时间以上就把它定义成乐音。除此以外,像脚步、风雨雷电我们都把它叫做自然音响。如果从音乐的概念上来讲,有很多自然音响完全是音乐的一部分,比如说水流的声音,通过不同的音高来形成音乐的感觉。再比如大家所认为的一些噪音,我们从某个特定的意义来说,它也可能形成音乐的一部分。片子里有很多船的声音,包括船体的,船轴产生的感觉和状态,所以这部戏我们开玩笑说,就是在搞科研,讨论了很多我们之前不太重视的一些问题,而这些新的形式的介入对电影还是挺有贡献的,起码做了很多我们之前没有做过的尝试。
影乐志:那包括影片本身的既有音乐,还有您自己的原创音乐,在融合进影片的时候,除了刚才钢琴的选用以及不那么人为的旋律,有没有刻意去结合声音,做效果上的处理?
安巍:没有,没有做特别的处理。其实我做的东西,都是希望能尽量的简单,包括之前做徐浩峰的《师父》那些戏也是这样的,我希望能在简单的配器下,完成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我不太愿意把它定义成音乐段落,希望能跟其他的声音有着很好的结合。我做这种片子,无论是哪位导演的,都希望是这样,成为声音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音乐段落。我个人不太喜欢用“配”乐这样的字眼,因为我觉得电影的音乐不需要“配”,它需要的是完成音乐的创作后,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配合”着它来传达某种感觉。
影乐志:那我可以把您对音乐的处理理解成声音化的思考吗?
安巍:其实我做音乐很多想法是来自于对声音的考虑,因为毕竟我是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的,可能和很多做纯音乐的作曲还不太一样。而我的很多东西又都是来自于剧本,演员,声音,场面等其他方面的调度,所以我做音乐从来是不离开画面的,很少会游离于戏之外来写段音乐,得不拘一格。但电影音乐绝不仅仅是《教父》、《辛德勒名单》、《燃情岁月》、《杀死比尔》、《低俗小说》这样的,虽然我也很崇拜这些经典。如果我们看得再多,再远一些,可能会更好。
影乐志:您自己在看过公映版以后,觉得杨导选择的David Darling等人这么厚重,甚至带有死亡美学的作品,本质上是加深了,还是强调了影片所传递出的色彩属性?
安巍:这个我没有跟他具体够通过,但是本质上有一点我觉得还不错的在于,它没有旋律主题,是这个戏音乐最成功的地方。如果这部戏里面有了所谓明信片式的旋律主题配乐,那就完全失败了。最起码杨导追求的是音和音程关系的呈现,改变了很多传统配乐观念。他试图去完成一段音响,让这段音响里有音乐,但又不完全是音乐,希望江水、环境音能和人物命运相得益彰。虽然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体还是不错的。
影乐志:那您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再商榷一下呢?
安巍:毕竟主要还是选的音乐嘛,不像原创音乐。选的音乐本身就很完整,再用到电影里有时候会显满。
其实我看这部戏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关注某一个环节。之前我还在上跟杨超说,这个戏本身的命运比任何戏都要波折,因为它涉及的东西太模糊了,有时候在电话里都说不清楚。
也正是因为在参加柏林以后,才有这么样的一个机会把片子展现给大家。以前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其实都带有很多批判的色彩,欧洲的文艺片到现在都是这样,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宣泄。而在《长江图》里面,这种批判藏得很深,我们应该在这种层面上来谈声音发挥了多大作用。
所以从整个片子全局的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声音做的还是不错的,它至少让人体会到了一个人在江面上,一对情人在江面上,和周围的山水发生的很奇幻的感觉,这就够了,我相信国人看了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触。这部片子至少完成了很多之前电影没法完成的,把它推到了最前面,中国电影之前哪有像这样展现声音的,音乐的使用也很吝啬,很节制,大部分能通过声音表达的,都试图通过声音去表达了。
本期作者
哈利·波菜
非资深行外电影音乐评论人
长期涉足好莱坞电影配乐领域创作、翻译相关文章逾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