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突然间想起了吴兴国大叔;当然,可能有些人应该叫他“爷爷”(哈哈),毕竟吴兴国已经63岁了。也没有多少个人见解,整理(看清了哈,是整理,也就是说基本相当于这里搜集一点,那里借鉴一点,拼凑出来的)了一下几个与“吴大叔”有关的故事,可以看看。
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索性就像以前上学时写作文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吧。
根据相关报道,吴兴国先生原本也不叫这个名儿,其原名吴秋国,后来之所以改成“兴国”,是因为在其11岁的时候被母亲送进当时的复兴剧校。根据“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口号排序,这个学校的第一届是“复”字班,而大叔(以下没有注释的“大叔”二字,皆指吴兴国先生)所在的是第二届“兴”字班,所以就将“秋”改为“兴”。当然,原来家里人给其取名“秋”也是因为“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个人很喜欢那个年代这样的取名、论辈的方式,可能有些老土,不过的确是一种很美妙的传统文化。
要说到学校读书,大叔当年也和现在许多的“坏学生”一样,哪里学的进去。当然,大叔也并非所有的科目成绩都不好,其在音乐方面就早早显示出了非一般的天赋,这也是为什么其会进“剧校”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大叔是学校的第二届学生,处于创校初期,又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条件自然可想而之,相传当时的校长王振祖先生(歌手陶喆的外公,百度百科好像没有王老先生的介绍)一度曾要因此上吊自杀。不过包括大叔在内的许多学生,也没有气馁灰心“破罐子破摔”,还是都在努力学习。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他们,也和他们吹牛、想当年,说之前自己一场演出能赚多少多少。当然,和现在许多老师课上吹牛说什么自己去这里去那里,有多么多么优秀的科研成果不同;那些老师说这些,是为了孩子们能在“啃埋头,练不好就挨打”的时光里有些盼头。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于远在家门外学艺的儿子,出身军人世家的“吴母”也是十分关心的。当时还没有打电话、玩手机、聊这种条件,“吴母”只得通过写信来传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写信的频繁,也让大叔一度曾为班上信最多的人。同学或者因为好奇,或者是打趣儿,也经常借去看。要说有借有还还好,可有些学生借了之后就不还了。大叔也是个倔脾气,在某天一怒之下把满满一书包信全烧掉。
许多人看过大叔演过的影视作品,比如《赌神2》(饰演仇笑痴),比如《诱僧》(饰演石彦生),比如《情剑山河》(饰演赵匡胤)等等。可能相比赌神中周润发饰演的高进,大叔饰演的仇笑痴要显得没那么突出,不过我至今还能想到他那份险狡的笑容“赌神赌神,我仇笑痴就不相信你有那么神……”。还有情剑山河中的赵匡胤,一个被大叔演活了的仁慈宽厚、有情有义的盖世英雄。
许多人都知道大叔演过电视剧、电影,但不知有多少人知晓,大叔是戏子出身,其师从当年台湾伶界四大著名老生之的周正荣老先生。当然对于戏这种东西,小编我也不是很懂,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以在此也就不过多的写了,写多了既显得自己无知,又贬低了这门行当。
大叔曾自己对这方面说过两句话,个人觉得比较有代表性,拿出来一起分享分享。
1986年以来,我演的都是悲剧人物,包括王佐断臂、孙膑节足、陆登自刎、屈原投江、麦克白乱箭坠城,哈姆雷特中毒身亡,最惨的莫过于袁崇焕赤身万剐凌迟和李尔王遭女遗弃在荒原中疯狂失智。这些人物走入我的生命中,他们得到在历史中重活一遍的机会,而我却得为他们死过一回又一回。
有人问我:“在舞台上奋斗了四十年,难道不觉疲惫?”其实,1998年的暂停两年,给我注入了更充沛的能量,每一次走出舞台,卸了浓妆,脱了战甲,回到家,我总能从妻子儿女身上得到爱和勇气。只要让我到海边捡贝壳,到森林抓昆虫,就可以让我感到平静、快乐、与世无争。
现在已是年过花甲的大叔,可他还依然对“戏”久久不往。动动骨头,吊吊嗓子,也是常事。许多人曾经都称大叔为“京剧逆子”,这源于当年大叔的“叛师”。
据相关报道,有一天教身段,大叔做错了一个最细微的动作。师父(在这里用师父而非“师傅”,主要因为个人感觉现在“师傅”二字的意味已经不再)周正荣抽出藤棍制成的靠旗,“啪”的一声落在大叔的身上:你在想什么?你回家背不背戏?不知道有多少人尝过这种滋味,相信”负荆请罪“背着荆棘的廉颇到时之痛也远不及此吧。当师父打到第四下时,吴兴国下意识地挡了一下,抓住靠旗说到,“老师我已经三十二岁了,可不可以不这样打我?”
师父转身离去,回来时没说一句话,把当年大叔的拜师帖扔在地下,拂袖而去。
要说“叛师”之后的大叔似乎并没有像那些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性情大变、事事不顺。他的事业反而是蒸蒸日上,演电影、戏剧都是大卖、大红。他是证明了师父是错的,自己有多了不起吗?并不是。
大叔曾说自己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自己和师父在峡谷里相逢,师父拔剑向己砍来,自己意图像当年挡靠旗一样挡一下,却失手把老师杀了。而仅仅在两个月之后,师母在电话里向他转达了老师过世的消息。悔恨当初的大叔,也在最后去见了自己的师父;他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更加投入的在“戏”里。
……
写到这里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了,说些大是大非?好像没有必要;评论大叔的一生?好像不配。算了,还是和这篇文章的内容一样,引用吧。引用一句不久前看到的一副对联:
古往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 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
(欢迎关注、订阅头条号:不学舌的娱乐小八哥,如有指正,请不吝赐教,在这谢谢您嘞!品评不学舌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