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很少在新闻八卦里看到她的名字,但一定在某个场合听到过她的音乐:她曾被伦敦古典调频电台称为“同辈中最耀眼的演奏家” 并被列入东京著名的“二十世纪一百位伟大的钢琴家”系列, 也是法国《时装》杂志评选的最受瞩目的十大中国艺术家之一,她的演出被钢琴大师保尔·巴杜拉-斯科达誉为“演奏得像天使一般”,她就是世界级的中国钢琴家, 陈萨。
笔者上一次见到陈萨,是几年前她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独奏音乐会上。不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 只有行云流水的钢琴声在悠悠诉说着一段又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台上的她专注投入,似乎用全身的细胞在与观众对谈;台下的她开朗平和,不厌其烦地回复每位乐迷的问题和请求,并一张张CD亲笔签名。简单又低调的演出服装以及陌生人前的平易近人,都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是唯一在英国利兹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知名中国钢琴家。
钢琴 -----“让我进入音乐世界的媒介”
出生于艺术之家,父亲吹圆号,母亲跳芭蕾舞,陈萨从小就对音乐耳濡目染。因为父母经常与别人交换一些古典音乐的磁带并在家里播放,陈萨慢慢开始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回忆起对音乐的初次记忆:“勃拉姆斯的第二协奏曲,圆号的声音一出来,就好像把我带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萌生出了一种追随的感觉。”
由于当时的陈萨就喜欢被很多人围着表演唱歌跳舞,于是自然而然便开始学习乐器。一开始家里安排她学习小提琴,但是枯燥艰难的练习过程让她早早放弃了四条弦。而父母的开明让陈萨有机会自由选择,于是她便转而投向黑白键铺就的一条音乐之路,并且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7岁开始学钢琴,9岁师从国内著名钢琴教授但昭义,不到10岁便获得了第一个钢琴比赛大奖 --- 珠江杯全国钢琴比赛一等奖。天赋加上勤奋,让这个热爱音乐的小女孩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钢琴演奏的路上全速奔跑。
1996年,年仅16岁的陈萨受邀作为最小的参赛者参加了英国利兹钢琴比赛并获得了第四名,从此开启了她的国际演奏生涯。比赛后陈萨得到机会去英国学习钢琴,当时妈妈只能送她到深圳的出关口。一个人独自坐上去香港机场的大巴, 飞往伦敦的她要面对的是茫然未知的新环境和挑战。
“初到英国,因为英语很烂,又很羞怯,多亏我的英国钢琴老师才得以开始一边学琴一边练习英文。我当时的老师可以说既是我专业上的引路人,也像是我的家长”陈萨说。 幸运的是,除了她的钢琴老师,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也经常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包饺子。这些最微不足道但出自异国他乡的关心慰藉了她当时独自一人在外的思乡之情。回忆起去英国和德国学琴的经历,陈萨不无感概地说“钢琴归根结底是一个媒介,而学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钢琴打开了通往音乐世界的门,从而走向一条更深邃和宽广的道路。”
演奏 ----- “享受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从最早的英国利兹钢琴比赛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再到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受到关注,陈萨已经走遍了欧美亚奥的多个城市并与多位著名指挥和交响乐团合作举办过音乐会。她所演奏的曲目和灌录的唱片,已不仅仅局限于让她蜚声国际并收获无数赞誉的肖邦钢琴作品,而是在作曲家和曲风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包括李斯特、格里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和已发行的俄罗斯钢琴与中国主题的钢琴曲唱片。
这些年,陈萨一直潜心研究和尝试不同的音乐作品,专注于自我学习和提升上。她说:“我不是party animal 的个性, 我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肖邦钢琴大赛得奖后,陈萨曾经大量地在公众和私人场合演奏肖邦的作品,以至于人们分不清究竟是她再现了肖邦的灵魂还是肖邦影响了她的演奏和艺术气质。然而,钢琴演奏实际上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而人的成长和自我的丰富需要通过接触不同的作品才能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陈萨会在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跳出肖邦作品的圈子去演奏其他一些音乐家的作品 ---“我不是特别喜欢弹奏老的曲子或是我知道很多年的曲子。艺术是多元化的,千万不能陷入单向思维。”
同时受过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的陈萨,深深了解东西方教学上的差异。“东方的老师呕心沥血在每个细节,西方老师则更多是给你方向和可能性.。” 对于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者来说,金钱和荣誉永远都无法取代个人在音乐路上默默地修行。在她登高问鼎,独揽众多国际大奖之后,她依旧保持着与现代速食社会逆向而行的执拗与信仰。
其实,能够享受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才能静下心来去思考和感受音乐,发现真正的自我,既而领悟到如何去诠释音乐。所以多年以后,已经是钢琴大师的她,还会重新开始学习,花半年的时间只弹一个作曲家的谱子,一小节一小节地琢磨。无论是不同音乐风格的涉猎,还是钻研同一首曲子,陈萨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追随。 让音乐流进她的骨髓里,才能让每一次的演奏都深刻,入人心。
生活 -----“文化和阅历的滋养有助于音乐素质的培养”
除了练琴之外,陈萨还喜欢阅读。她阅读的类型相当广泛,包括人物传记,诗集和哲学类书籍。读传记,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家的传记其实是接近他(她)们生命和生活的最好方式之一。对她印象深刻的几位音乐家传记,陈萨侃侃而谈: 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以及加拿大的钢琴天才格伦.古尔德等。
阅读这些音乐家们在不同时期所经历过的事就如同乘坐时光机回到他们的年代重温那些与音乐有关的奇思妙想,而这种体验又能反过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被问到最想去体验哪一位音乐家一天的生活时,陈萨脱口而出: 德彪西。理由是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同时又非常喜欢大自然,所以体验他的生活肯定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致琴童 -----“练琴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古典音乐在国内越来越受推崇,而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演奏自然而然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一直都是全世界钢琴学童最多的国家, 而只有1%的琴童最终会成为钢琴家。对于中国琴童普遍在高压下学习钢琴的现象,陈萨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到“比赛能够锻炼人的抗压能力,但不应该左右演奏者的自我和对音乐的理解。”说到底,练琴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正因如此,陈萨近几年陆续开始举办自己的大师班以便能够与奋斗路上的琴童们分享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同时希望能给予他们一些指引,就如同多年前她所受到的名师们的宝贵的引导。兴趣只是天赋的开始。有天分的琴童需要一个很好的引领,还要有所坚持才能最终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
真我 -----“艺术和音乐这条路,是找到真我最好的方式”
2010年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波兰驻华大使向陈萨颁发了一本特殊的护照 --- 肖邦护照。 这本护照在全球只印刷了80本。获得这个护照本身就是对一个音乐人最大的肯定: 你属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 肖邦的世界。六年间,陈萨变化了很多,不仅在演奏的成熟度上,也在身份的转换上。她从一个独立的钢琴演奏者,到拥有自己的钢琴三重奏组合,除了录制唱片,举办独奏会,室内音乐会以外,她还开办各种大师班并开始担任国际赛事的评委。
唯一不变的,是每天4个多小时的练琴时间。她总是缺席娱乐新闻,也鲜少出现在镁光灯下,她不愿意被贴上钢琴公主或任何形式的标签,而更乐意做自己音乐世界的国王。这个Made in China 的钢琴演奏家,从中国走到英国和德国再走向世界,始终怀着对音乐的好奇和热情,并向人们证明了美好,纯粹和用心演奏出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王小波曾说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陈萨来说,这个世界就在黑白键之间。因为钢琴演奏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应该去享受的充满乐趣和发现自我的旅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们的:nvshijiequanzi (女仕界圈子)
作者简介:
Stephanie Lin,MBA学历,讲英文,法文,中文。十八岁独自闯荡海外,走遍了多姿多彩的四大洲土地,目前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就职于某国际金融财团。崇尚“做梦要绚烂,生活要平淡”的哲学。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知心朋友, 作性情中人。
Alethea Yi,90后伪女文青,真四大狗,理科生的脑子,艺术生的心。2015年滑铁卢本科数学硕士会计毕业,现Deloitte小审计师一枚。来加十年的川妹子依然最爱回锅肉,资深吃货偶尔下厨无辣不欢。爱发呆做梦,听逻辑思维,去独自旅行,只为拍好照片看好风景。交朋友可以很多很多年,只为曾经默契相通和那些往日时光。为了练习中文而写文,却在文字里遇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愿你也能见我所建,恋我所念。
肖祎, 90后哈尔滨姑娘,滑铁卢大学学生一枚。18岁从冰城来到滑铁卢,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开启了在加拿大的生活。业余时间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希望自己能传递感动和正能量。喜欢音乐,绘画,电影和旅行。爬过一些山,看过一些海,逛过一些城。愿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