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肇东一名16岁少女把母亲囚禁在家中8天,其中有4天没给母亲吃饭,并且用胶带和布条把母亲捆在椅子上殴打,母亲最终被折磨致死。小区邻居称,死者和女儿关系不和。媒体调查称,女孩曾被设套抓进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遭受各种折磨,而其母亲面无表情默许这一切。
从2016年2月26日被“设套”抓进学校,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便开始了梦魇般的生活,这个名为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地方成了她人生的噩梦。四个月后,她离开了这所标榜为“问题少年偏”的学校。陈欣然从山东科技防卫学校出来后,李晓梅请了一个月的病假,专门在家看孩子。就在这段时间,陈欣然在网上的发帖逐渐频繁,帖子的情绪也愈来愈激烈。“在那过了四个月,痛苦不堪的生活,终于逃了出来,明明是自己逃出来的,却偏偏说是自己良心发现把我接出来的。”她在帖子中写道。9月16日,她的母亲被绑至死,她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从她的供述中发现,在她离校后写的日志中,清晰记录了她被抓入校及之后的过程,包括学校教官动辄体罚打骂学生,甚至还要对着便池吃饭。在陈欣然的一则日志上,她写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从(我)小的时候就霸权主义,不会跟我讲理。”她形容父亲陈永林,“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导致家庭关系太差。”
从新闻发生以后,在各大网站引起舆论讨论声就不断,总观舆论现场,网友们对16岁少女轼母大部分都是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及对少女走到这一步的可惜。
(截取的部分点赞最高的网友评论)
在“少女弑母”的背后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这两年关于少年学生弑母、父母打死少年子女的事件,不止一起。出现这样的悲剧,不能、至少主要不能归罪于应试教育。在它的背后有着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教育专家高伟教您如何正确有效与青少年沟通)
芬兰的教育体系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在芬兰,家长们喜欢给孩子念书,讲童话故事,带他们上图书馆。学校的气氛融洽、轻松和活泼,每上45分钟课后,学生们都能在外面玩耍15分钟。芬兰没有天才儿童班,艺术、音乐、体育、木工和纺织都是必修课。
反之对照我国当前的竞争教育,压力与焦虑始终伴随未成年人成长的整个过程。万马奔腾、逐鹿中原的教育本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本是“润物细无声”。因给孩子们松绑减负,还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游戏的权利,这是摆脱未成年人非正常生态环境的第一步。
《诗经》中有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之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却为什么频频成为孩子的仇人呢?单从16岁少女弑母的个案分析,沉湎于网络,因母亲阻挠上网把其送到戒网瘾学校是一个主要原因,在里面的黑暗生活导致了16岁女孩心理扭曲。而这起惨案也击中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软肋”,它再次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尊重是基础,沟通是桥梁。孩子成长过程中,12岁至18岁的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十五六岁左右。在这期间,孩子心理、生理都发生变化,感情更丰富,与社会的接触更广,身体更强壮,更容易受到诱因的影响。这些诱因中,首当其冲便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人格,其次才是外界社会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融洽深厚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多数的家长,表面上很关心孩子,嘘寒问暖,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往往只是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现在的孩子,在受到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熏陶,已经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娃娃啦!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当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得不到满足和沟通,他们也会自己自己寻找发泄的渠道!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常常会选择网络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和寻找他们的满足,而作为他们父母却浑然不知。难道这不是为人父母的悲哀吗?当一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需要倾诉或是安慰,一些人的首选是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同学或是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网友,却不是他们至亲的父母。一些家长对网络认识也存在误区。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进网吧,家里上网也不允许,甚至“谈网色变”!其实教会孩子正确的上网才是良策,而不是一味的阻止,甚至采取暴力措施来维持家长的权威!学生上网不一定就是坏事,如果家长正确的引导结果也会使他们在这方面成为优势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任何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是一个有着独立思维的人,不管他的想法是对是错,都应该让孩子表达出来。作为父母的,则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交朋友,对其谆谆善诱,主动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绝不能处处居高临下,凡事凭自己想法,替孩子做主,而对孩子的意见充耳不闻。面对孩子若是反抗,父母更不能以种种方法威胁恐吓,甚至不惜动用暴力,否则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背道而驰,甚至导致孩子走向歧路。
归纳近几年的数起少年弑父杀母案件,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子女嫌父母对自己干涉太多,管教太严,望子成龙心切,而父母却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这种对“爱”的理解的错位,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亲关系的极端冲突,终于酿成了这一个又一个家庭悲剧。
要教育“问题少年”,首先要教育“问题父母”。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父母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父母是否能够平等地与子女沟通对话,这些都是中国家长亟需补的一堂课。如何帮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给他们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如何切实为他们提供心理休憩与调节的平台?将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深科失眠抑郁研究院,专注失眠抑郁的研究与治疗 薇*信号:xs1662257447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