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一位17岁女孩放假前自缢。对于到底是不是分手引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负面情绪的影响肯定是有的。
有一本书叫倦怠心理学。我再次翻了翻这本书,试图通过“倦怠”的角度为大家解释一下。
空虚,生活没有意义,这种负面情绪,其实远远比愤怒、悲痛、低落、恐惧等等这些容易表达的负面情绪更容易造成不理智的自残行为。
很多类型的情况下都会“空虚”,比如失恋、抑郁。空虚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求不得:想爱而不能爱,想要而不能要;
当我们的愿望无法达成的时候,“空虚”就会乘虚而入,但此时它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系统,用“空虚”来掩盖求不得的失望,进而让我们忘记一开始想要的东西和爱情。
2、失去与失败
此时,空虚成了这一切的酒精,麻醉我们,用这种空白的情绪替换了沮丧和痛苦。
3、空虚,也是一种无声的攻击
从沙费尔的论述中我们得知,防御性的行为,很多时候都会在防御的时候获得一些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囤积粮食……
当你被一个讨厌的人追求的时候,不回应,通常是最容易的反击。而更极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用“不会再爱了”来防御来自感情的伤害。这种“不再爱了”的空虚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满足感。
最后,希望17岁的女孩安息。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在“空虚”“无意义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我,不要在发生“精分”“自杀”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