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某些场景或是孩子的需求会触发他们的童年记忆,激活他们心中的某种情感。而这种记忆中的情感,会让父母退回孩童时期,行为中表现出异样的坚持甚至是偏执,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兴趣爱好。
一个学生时代有着音乐梦的母亲,可能会执着于让孩子学习乐器或声乐;一个曾经被同学欺凌过的父亲,可能会以更加强势的姿态来教育孩子。
1.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心理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有所差异,身体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渐成熟,但心理的发展却可能因某一创伤事件的阻碍而停滞。这种停滞往往很隐秘,只有当类似情景再度出现时才可能被激活。
也就是说,
父母在童年时期发生的某一事件没有被处理好,当他们再度经历类似情景时,就会出现强烈意愿或想法来扭转颓势。
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会引发他们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
如果那些回忆中有创伤,有遗憾,很多父母会有意无意想要弥补这种遗憾,或者逃避创伤。
如果父母的童年未能得到家庭的足够关爱,他们在成为父母后除了会对自己孩子过度溺爱,也可能会对自己孩子的需求表现冷漠,如同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一样。
一个人要完全抛弃往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
那些备受冷落、伤害和羞辱的经历,会在心里留下疤痕。
这种事件也许会被淡忘,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的很多细节,但是屈辱、悲伤的感觉还是会保留在心里。
2.这种心理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那些对自己补偿欲望越大的父母,越可能会
忽视自己孩子本来的需求,无视孩子真实的感受。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逼迫孩子吃饭,一个小时候尝过饥饿的父母,可能总会逼着孩子吃很多东西,他们总会觉得孩子会饿,乐于看见孩子吃东西。这样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食物吗?其实并不是孩子需要,是父母对饥饿的恐惧导致他们让孩子“替自己吃”。
3.孩子并不是你童年的替身
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丝觉察——
孩子并不是你童年的替身,他们有自己全新的生命,全新的人格
,你当年未满足的需求,未必是他的需求;而你当年经历过的伤害,从他那里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补偿。
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受到过或多或少的伤害,某些伤害或许留下过未能觉察的痕迹,阻碍着这个人全面走入下一发展阶段。所以当为人父母时,有些人会设法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补偿自己的童年,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经历自己当时的伤害。(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优质学习视频、学习方法,请关注:名师网(zgmshi)分享好的学习方法,观看免费学习视频(邀请码21359),传授家庭教育经验,寻找优秀资深教师,尽在名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