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货架边吃火锅?火锅店里有黑胶?两种说法都没错,总之,谢江川把这两种大家绞尽脑汁也不会觉得有CP感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了。谢江川2006年开始卖打口CD,2013年开始做音乐策划、唱片发行和音乐现场承办。黑胶是在这两年才着手做的,但他发现,黑胶生意并不好做,也渐渐不花太花精力在上面。
文 | 张宇彤
编辑 | 李斌
而黑胶和火锅的结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谢江川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己也喜欢音乐和唱片,所以工作室里也摆满了各种唱片包括黑胶。而最近他又在里面安置了两张火锅桌,每逢周末空闲下来,就吆喝对外开放预定,在工作室烫起火锅来,看起来不像其他火锅店一样有正常经营的逻辑。工作室地方不大,只能坐十六人,但不知道在那么多唱片和黑胶的注视下吃火锅,会不会也吃出节奏感?
近年来,谢江川把主要精力放在独立音乐策划上,去年到今年,甩卖出去了大概十万张唱片,还有黑胶。他也策划做集市,起名叫“美好贩店”。召集了重庆很多做手工、原创和设计的独立品牌,虽然有时候现场卖的东西不多,不过大家都觉得乐趣大于实际收益,集市上他也会卖一些其他感兴趣的物品。
谢江川对唱片很有感情,虽然今年唱片不好卖,但很多他也舍不得卖,就留在自己手里收藏着,越积越多。
他现在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了独立音乐的发行上,采访时他就认真的思索计算起来,并告诉我,发行也停了一年了,接下来要发两张实验即兴专辑,到年底还会有三四张专辑。
他和小河、周云蓬、万晓利在内等的很多国内优秀民谣音乐人合作,同样还有一大批实验音乐人,他眼里好的音乐不能用人气多少来做标准,而应该在音乐本身。
尽管对这个事情投入很大,但收益几乎没有,“2013年开始做独立音乐策划,在这方面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都不少。和不同的音乐人用不同的方式,我喜欢尊重音乐人的想法。也参与投资一些录音混音制作。但做独立唱片周期很长,申请版号、设计印刷,宣传售卖,仓储管理等,没有演出的唱片很难卖,所以现在压力也不小,而且投入很难变现。”谢江川说。
于是,对谢江川的采访也从单纯的聊黑胶,伸展到了国内的独立音乐行业。其实无论卖黑胶还是唱片发行,我们都相信他们是中国音乐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彼此渗透彼此影响,可以以小见大,看到整个音乐行业发展的状态、优点和问题。
Q:你做唱片业很多年了,只是这两年才开始卖黑胶,为什么感觉黑胶不好做?
我做黑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开始只有CD。最近几年通过打口的渠道大量的二手黑胶被带入国内,大家发现它的收藏价值的确高于其他的音乐载体,而且复古有味道,都慢慢喜欢上了它,所以国内的黑胶复苏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不过黑胶文化想要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还是很难,毕竟大量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在国外,其实黑胶曾经的黄金时代和现在的流媒体一样,它是一种当时环境下传播音乐最有效的媒介。但黑胶需要漫长的生产工序,以及在美学上更考究的设计。现在国内出黑胶的音乐人少数是为粉丝制作一款特别的收藏周边,但更多的方式是和演出捆绑销售。
现在这些完全靠流媒体听音乐的孩子,哪见过什么黑胶,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打口。他们可能听说过,但压根儿没见过活的。所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黑胶主要是摆在家里收藏,估计买黑胶的年轻人90%以上都没有黑胶机,也没有真正听过黑胶。
我在卖黑胶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只是一些老的发烧友买的多一些,主要买国外的,国内的很少买,当然国内发行黑胶的音乐人本身也很少。只有一小团人真正玩黑胶,也玩设备。现在国内黑胶的状况大抵如此,不过刚起步,大家都有这种关注和意识了。
Q:你和这些独立音乐人合作过程中,感觉国内独立音乐市场怎么样?
我觉得国内独立音乐人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音乐艺术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但市场感觉一下消化不了。现场演出变多,买专辑的人越来越少。唱片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个周边,很不好卖,只有粉丝愿意消费。年轻人习惯用流媒体听音乐,音乐节被包装成一个逐渐成熟的商业产品,年轻人虽然喜欢,但音乐内容本身跟不上。
虽然我们和上一代的小河、万晓利和周云蓬这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民谣音乐人合作过现场和音乐专辑,但更多我们合作的还是一些更独立更偏实验性的音乐人,他们可能在年轻人的人群里几乎没人知道,但作品很优秀,超前于环境。
年轻人不听这些,所以接受度并不高。这些音乐人的发行和现场都很难做,成本根本算不过来,大多数时候都会亏。不过就听众的数量而言,这类实验性的音乐在全世界市场都很小。策划音乐现场和发行专辑对现在的我来说只是一个探索,更多的是兴趣,想为这些音乐做些传播上的工作。
Q:现在有的独立音乐人也很红,跟流行明星差不多,你怎么看这些火起来的独立音乐人?
其实我们合作过的音乐人很多跟红没关系,他们本身也并不是想要红,他们的重心是做作品,同时在音乐链条里从事着其他的相关工作。近年有一批新生代音乐人,通过社交媒体迅速火了起来,也就成了所谓有话题的网红。
因为媒体需要流量,就开始前仆后继的宣传这些红的音乐人,也让音乐人不断的拓宽了受众群。小众可以突围重新变成大众,红的更红,火的更火,而没人关注的还是没人关注。
好比这几年所谓的民谣,特别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可能一夜之间试听量就几十万,但其实有很多年轻的音乐人在作品上并没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三五年就那几首歌,然后不断的巡演不断的唱,直到可以变成合唱曲目,那就火了,和原来的流行音乐无异。
这些音乐人红起来也肯定都有原因,主要是要抓住90后甚至00后的口味,我对他们的审美不能十分理解,就像一部又一部的国内脑残电影总会大卖特卖一样。
我对自己认为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可能就不会太关注,觉得火起来的音乐也都是套路,他们有简单的词曲,年轻人喜欢的语言习惯,并且能大合唱,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而我们这一批人都是听着欧美打口磁带和唱片,听摇滚、古典、爵士和世界音乐等这些像野草一样繁杂的门类过来的人,这和现在的年轻人开始的听音系统完全不同。
Q:你对于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小众音乐怎么看?
大众和小众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两个标签而已,就像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定义出个是非黑白一样,很多东西没办法去贴标签。大家还是用独立去标签的音乐人,比如陈粒,几年前她的粉丝只有3000人,现在她的粉丝300万人,你还能说她小众么,她现在的传播度已经赶超很多流行明星了,商业价值也不断翻倍。
对大环境来说,现在的年轻人个性越来越分明,他们创作的音乐类型也在丰富,网络时代的一个好处就是传播快捷,哪怕有的年轻音乐人做出来的音乐不是朗朗上口适合流传的,但只要你的音乐质量高,总会有听众自己找上来。
其实在国外也一样,最顶尖的最牛的艺术家,他们做出来的作品很多是小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不好,只是有的音乐不具备流行品质,不易于大众传播,市场不可能到大众里获取反馈。这些都没关系,坚持做就好了。
Q:觉得中国音乐行业还有什么明显的短板?
目前国内很缺好的电影音乐制作人,电影配乐是一大空缺,比如最近上映的《长江图》的宣传片配乐就是德国的一个工业金属乐队,在电影中音乐也影响了影片的两条主线,这种哥特工业的音乐在国内几乎绝迹,所以导演才找了外国的音乐。现在电影是大市场,但极度缺少好的电影音乐制作人。
Q:你觉得大家听音乐的习惯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几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有什么不同?
我相信音乐在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因为二十几年前,中国在音乐上有一个断代,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民众对于音乐的了解基本为零,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的世界是封闭的,那时候的音乐人也很缺乏基本的素养,就更谈不上创作,当时的人们没有了解过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更不知道什么是摇滚、爵士和古典。
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好经历了打口时代,大家通过打口唱片接触摇滚,和全世界的音乐文化接触,这种文化也慢慢进入了我们的审美和听觉系统,最终构建了自己独有的音乐审美。
互联网普及的这十年间,从CD的销量迅速下滑到很快被流媒体取代,中间历经疯狂下载上传的时期,都为音乐多样的传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移动互联网诞生,流媒体让一切变得更便捷,手机成了所有人身体的一部分,文字、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传播都短而快,几乎所有音乐都可以在网上试听和下载。
还有大家国内的版权问题,中国的音乐行业本身就不够发达,各方面从诞生到发展也就20几年时间,大家对版权集体性的无意识到大家开始关注也时间不长。就像中国的房地产一样,刚开始建造楼房的时候,大家买房是为了居住,满足物质需求,而时间长了之后物质需求满足了,慢慢的意识到应该追求精神需求了。而音乐也是一样的,中国的音乐行业还需要时间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