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可怕就在于,我们总是把光阴虚度得好像很真实

音乐
赵哲宇
2016年10月08日 08:4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从窗子折射进房间,躺在床上,打开手机看看,刷刷昨天晚上的朋友圈,看看一些关注的新出的文章,或者打开微博、QQ空间、各种网络社交场所以及各种“快餐式”知识媒介,用一种好似“猎奇”的心理开启新一天的生活模式。

于是,蹲厕所的时候也会拿着手机继续重复以上的内容,哪怕不知不觉蹲到腿麻,或者擦屁股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掉进厕所......

坐车的时候也是人手一部手机,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继续重复以上的动作。沉醉的时候会忘了整个身边的世界,哪怕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也可能会坐过了站,然后灰头土脸地自我懊恼和责备;有时甚至被小偷盯上也毫无知觉,直到下车时发现钱包不见......

吃饭、上班之余亦是如此,甚至走路的时候也常会这样。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上床睡觉,睡前又拿起手机继续刷刷,就连进入了梦乡,不时也会浮现今天某个手机网络上的内容......

就这样,我们每天不知重复着多少次“点开——滑动——关闭”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连右手大拇指仿佛都比别的手指灵活了许多。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的信息让我们的认知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网络媒体只能靠不断地输出新奇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关注,用户关注的“G点”也呈现愈来愈难以满足的现象。于是恶搞、炒作、爆料、情色、低俗等也几乎占据了娱乐的制高点。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只要主动关注,就不怕看不到新、奇、怪、俗的内容。各种网络机构就像江湖艺人各显身手,通过放出各种屌炸天的大招来博取用户的打赏。倘若用户鼓掌吆喝一声“好!”,对他们就像是一剂兴奋剂,哪一边的吆喝声最嘹亮,其他就竞相模仿,直到最后鹿死谁手,好像完全难以预料。比如去年炒爆的O2O,风起云涌的局势下,枪林弹雨里,依然一片又一片的倒在了现实的血泊中。

然而网络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引导,受害最深的还是整个社会的认知结构,转而是对用户个人的整个认知体系的扭曲。因为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如果接受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势必变得肤浅和表面。由此带来的假象就是:我们好像知道很多,但实际上什么也不懂;我们好像活的很充实,但实际上空虚得就像多变的天气。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管中窥豹”成了普遍的现象,对结果过分的夸大也消弱了对过程的理解。比如我们都看到马云的成功,却总忽略了马云曾经的失败和努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或许只有他自己能懂,不能复制。许多年轻的创业者竞相以他为榜样,以为“自己长得丑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现实是倘若“气质”不符、目标没找准、没人帮你,你就算努力一辈子,也是一个自嗨的屌丝。

再比如对待某件事情的吐槽,吐槽的时候当然很爽很得意,但又有几个人想着自己为什么要吐槽,吐槽了对事件本身又有什么卵用?说白了,就是有几个人会对自己的吐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负责。多半情况仅是个人情绪的抒发或者为了“一鸣惊人”博取大众的眼球。

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已经越来越让人难以静下心来吸收其真正的营养,但时代的趋势非个人所能扭转,因此如何面对这些碎片化和快餐化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我窃以为应该明确三个内容:第一,什么是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第二,如何保证自己客观面对媒体引导,而不随波逐流;第三,多问几个为什么。

先来说说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其具体的特征可以分为这么几点:

1.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2.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3.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4.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面对这样的弊端,聪明人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这也是建立自己客观认知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

另外就是得学会多问问题,问问为什么会这样,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别人又是怎么看的,等等。很多时候当我们没有头绪,理不清逻辑的时候,多问几个问题,顺藤摸瓜,可能思维就清晰了,别人也就主导不了你的认知了。

当然这些只是针对思维方式而言,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行而思”的做法。光说不练假把式,光想不练样把式。除此之外,培养自己一个能持续坚持的兴趣也很重要,比如绘画,比如音乐,比如写作,倘若能持续坚持下来,对个人生命的充实一定会有些作用的。

愿我们能做一个会思考的实践主义者!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