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一个曾三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民谣歌手

音乐
当当读书
2016年10月14日 20:27

编辑整理/路忆尘

鲍勃·迪伦(Bob Dylan)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的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城,6岁时迁到希宾。迪伦自幼喜欢音乐,并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就开始学习口琴,吉他,钢琴。高中就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只乐队,

自幼的家庭教育就决定了他会成为一名自由的歌者和思想的传播者。从最开始作为一名民歌手出现在众人眼前,穿衣打扮都很含蓄。然而在1965年,对摇滚乐来说翻天覆地的那一年后,迪伦一改往日的装束,烫起卷发,怎么看怎么像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成员。并发表了一首很有Rock味道的一首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在那个年代,迪伦站在演出的舞台上,对着观众喊:“You are liars!(你们都是骗子!)”令人意向不到的是,观众居然很买他这一套。

很难想象,在60年代,一个民谣歌手居然这么说出这么朋克的话。事实上,在迪伦的歌词当中永远不缺对社会问题与世界局势的关心。那些漂浮在空中的民谣歌曲,不只是拿来听听的小曲儿,那其中包含着一种普世的世界观。

那迪伦究竟与文学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白俄罗斯记者、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以纪实写作的手法,成为自丘吉尔之后第二个获奖的非小说类作家。而曾获每个记者梦寐以求的普利策奖的得主鲍勃·迪伦,自1996年被提名诺贝尔奖后,一直被媒体和博彩公司拉来“陪跑”诺贝尔文学奖,据说现在他已经被提名三次。

大抵以文谋生的人,都不愿过以文乞食的生活,面对荒诞不羁的现实,谁不愿以最尊严的姿态,记录并影响时代的发展?至少在环境稍微宽松一点的时候,迪伦做到了这一点,为他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的话说,“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在他成长的上世纪60年代,人们唱着他的歌,支持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反奴役、反越战、反主流、反商业主义、反整个后现代工业社会。

艾伦·金斯堡在听过“抗议专辑”《时代变了》后,竟嚎啕大哭。金斯堡十分推崇迪伦,以致日后把他推荐到了瑞典学院。1996年8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正式为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着金斯堡的推荐信:

虽然他(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他出版的《歌词:1962-2001》、自传《编年史》,不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还上了《纽约时报》年度排行榜,以及非小说畅销书排行榜19周之久。

或许,也只有他,才能让那个让无数新闻人渴求的普利策奖主办方说出这样的话——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07年,他被授予普利策特别荣誉奖。

他还有一个“脑残粉”,就是已经作古的苹果公司的创建者“乔帮主”。但凡有些新品和创意,“帮主”就向果粉安利一下他,就连开产品发布会,也时不时用下偶像的音乐,或者干脆请来拍广告。

奥巴马也曾对迪伦表明自己是他的脑残粉,他的iPod里经常播放他的歌。迪伦是这么回答的:“大多数总统就职时都有最好的意愿,最后却灰溜溜地下了台,例如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以及杜鲁门,好比他们飞得离太阳太近,结果就被烧死了。”

反正他总是这样不买账,但是粉丝们爱的就是他这一点。像他如此任性却还有如此多粉丝的人真心不多,无论多不合时宜,他的才华都会为他自动带来无数粉丝和极高赞誉。

2013年,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授予了他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赞扬他“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无人能及。”

摘自当当读书客户端-路忆尘酒馆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