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乐志」ID:SoundtrackM
和我们一起,关注电影音乐一百年
哈利·波菜 / 文
如今在好莱坞,能真正 “放肆做自己”的作曲家,估计只有John Williams了。这里的“放肆”,指的是音乐创作中极高的自由度和话语权。而如此的话语权,只有放到七十年前的片场作曲们才有可能被拥有,也就造成了如今电影音乐这门艺术的价值的稀缺。所以他这些年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能够听到以往很少能体会到的挥洒自如,他在行业里的地位已经无法被任何人取代。
《圆梦巨人》是Williams与导演Steven Spielberg合作的第二十八部电影长片配乐。如果说Spielberg去年的那部《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还有Thomas Newman能够代替因为身体抱恙的他来创作音乐的话,那么这次的题材,我实在无法找出第二个能够担当音乐创作的人选,因为Spielberg的童心大抵也只有Williams能够体察得如此细腻和温馨。
但《圆梦巨人》与Spielberg以往同题材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像《虎克船长》(Hook,1991)那样有明显的舞台歌剧式构架,也不是像前几年的《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2011)这种很纯粹地脱离现实画面的动画作品,所以你可以从这次的音乐在充满幻想的基础上,找到带着克制的手法,倒是跟他写的《哈利·波特》头两部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当他选择用长笛和竖琴的音色代表了片中那些绚烂的梦的时候,就不妨借着画面的影像写出了只有两支长笛和一架竖琴轮番对话嬉戏的桥段,飞扬洒脱。食肉巨人的山坡狂欢也被写成了一首完整的戏谑曲。巨人国的路途也主要以三拍的舞曲形式,每一个重拍都和好心眼巨人踏上一座山巅的节奏完美契合。毕竟是电影音乐,Williams也不会完全抛开画面,孤儿院墙上的挂钟他就是用两个摇摆的音来代表“滴答滴答”的声响,好心眼巨人拿出喇叭伴着美梦朝小朋友一吹,也是一股脑的铜管浸入,特别有意思。
在Williams本人最近五年的作品里,一直都有在尝试远离音乐对于影像的妥协,音乐内部的完整程度一直都在提高,很少有为了画面而特地割裂乐思,这和Williams近些年在严肃音乐领域的大范围尝试无不有关。所以,这部作品中,特别是关于梦的音乐,都是发散性的偏严肃题材创作,没有完全去迎合画面的节奏而写,这大概是电影音乐的最高境界吧。
有点遗憾的是,这个英国故事,除了开场的大本钟声,影片的音乐却鲜有很欧洲的味道,基本上还是美式创作思维,英国女王的场景甚至会让人想到传记电影《林肯》(Lincoln,2011)。要知道,Williams可是曾经在80年代写过像《神与欲》(Monsignor,1982)这种典型的欧洲题材作品的。并且,音乐大量的小情绪动机也都可以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找到影子,比如食肉巨人的音乐表现也都和当年《哈利·波特》里的吉德罗·洛哈特教授一样。
但这些细节上的苛求并非是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关键在于这样一部孩童向的电影,Williams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创作。一种是用像长笛飞快地滑音勾勒的梦那样,音乐用竖琴、风铃以及木琴参与其中,它们是能够吸引小孩子们的音色,再加上配合着色彩缤纷的储梦罐,本身就定下了这部作品原本的基调;第二个,是音乐客观的陈述视角,就像旁白一样娓娓道来,这样的视角也可以说是成人化的,保留了原作者的态度在其中。两种视角的交融就好比影片后期成人角色的出现,以及他们对这位苏菲小朋友一开始绝对不会被人相信的巨人故事的无比信任和包容。
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到的地方就在这里。
看到不少评论谈到这部电影是低龄化的,一点没错。本身《圆梦巨人》的小说故事就是如此,影片里也没有看到想改变这一初衷的意思。但借此加以批判,倒觉得有点过了头。Spielberg这些年的作品除了《林肯》、《间谍之桥》以外,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将童年的故事用不同的手段搬上了大银幕,这些作品本身也是圆他个人内心的孩子梦。这个梦,比起他的《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变得更加圆满与纯粹,也更贴近一个孩子心底最深的世界。
John Williams已经84岁高龄,导演Steven Spielberg在今年也将进入古稀之年。当我们所有人到了这个时候,是否还有如此的心境去思考这样纯洁的孩童视角呢?就像我身边的一位朋友说,“在极度盼望长大成熟,发财致富的中国,它的票房不会太好”。
我倒希望,这部作品可以是每个人美梦的开始。
本期作者
哈利·波菜
非资深行外电影音乐评论人
长期涉足好莱坞电影配乐领域创作、翻译相关文章逾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