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带有破败色彩的“钢铁”与高雅艺术“钢琴”碰撞在一起,第一感觉犹如鸡蛋碰石头——伤不起。这也是影片的时代背景——小人物卑微命运与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的碰撞,同样伤不起。
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荒诞中存在着真实,疏离感中包含着不愿触及的过往。 90年代旧东北耸立的高大烟囱,空旷破旧的大厂房,冰冷的机器,衰败的野草,仿佛都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逝去。很遗憾,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用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眼光观看影片,虽然那些旧场景是我们仅凭感觉去想象和感受的,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以及展露出的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却也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
“造钢琴”这一事件的起因是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与妻子离异后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决定为喜欢弹钢琴的女儿造一架钢琴,一个平凡的父亲,他竭力地在为女儿奔波,拉着一群曾经搞乐队的朋友一起向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前进,这种无言而深切的父爱,总是在突然的某个瞬间激起我们心底的一丝触动。起初听到他们要造钢琴,真正觉得他们简直在胡闹,真是在用鸡蛋碰石头,“钢厂”和“钢琴厂”只是一字之差的区别吗?影片中的人物未免太幼稚了吧。然而看到他的那群朋友不顾一切地跟着他一起“胡闹”时,我坚信那是伟大父爱和友情的完美诠释。当得知群体中一个朋友的女儿被一姓“安”的欺负了,一帮大老爷们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兴师动众地开着各种车要去围攻姓安的,这一点有些网友评论“有点无厘头”,然而在我看来这确是影片中出彩的一幕。都是为了儿女,这也是父爱嘛,所以这群老朋友便又是集体出动,真够义气。只是我想起《阳光姐妹淘》中的类似情节,几个妈妈级姐妹为了其中一个姐妹的女儿对几个恶劣学生“大打出手”,疯狂却又饱含真情,这便是人间最最真实的亲情和友情啊!
那是个怎样的年代,个人不可抗拒之命运和时代难以逆转之变迁。烟囱对于东北人来说就如汪工所说“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保留烟囱的理由。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它离开,工人们再多的挽留也是徒然。 然而工人们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有困难也得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得上”工人们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在造钢琴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善合理的分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这才使造钢琴不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当最终钢琴从厂房上空缓缓降落时,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崇敬,时间停留,大家的脸上透露着命运无奈同时有着工人的坚定。在这时刻,我感觉这架钢琴已不仅仅代表一种父爱和友情了,它更是对命运的和理想的一种挑战,这时的氛围有着和《老男孩》相似的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感叹时代变迁的沧桑,令人回味!
电影的结尾,两根大烟囱被炸了,在漫天的黄土中,那个时代结束了。空旷的厂房里回荡着女儿的琴声,给人们最安静的思考和一个时代最执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