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算起来,它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正如王中山所说的,古筝这件乐器,承载的不仅仅是当下这一点点生活,而是通过这一个点,展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明和他的发展进程。
通过弹奏筝曲,可以和中国古代的文化连接在一起,渔舟唱晚中的怡然自得,高山流水间的知音难觅,我们可以进入古人绵长的诗情与画意,体会他们超脱的情感与心境。所以说作为中国人,想要更好的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弹古筝是个很好的途径。
学习古筝的“进取精神”
古筝这些年的发展进步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古筝在民乐团里是很受排挤的。主角做不了,配角做不了,连背景都做不了。因为古筝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说速度慢、音域不够宽、无法发出持续的乐音、记谱方式落后等。
然而古筝却要立志做民乐之王。正是赵曼琴、王中山等老筝家们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理念拯救了古筝。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古筝从乐团吊车尾逆袭为了现代民乐之王,这就是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的现代进化史,没有哪个乐器比它更“励志”。在我们了解古筝、回顾古筝的奋斗史、体会中国老艺术家们的决心与坚持的同时,收获的不仅仅是满满的感动,更是无穷的动力与正能量。
体会制琴师的“工匠精神”
每把古筝本身就是制琴师傅指间的惊鸿一曲。它不像很多西方乐器,流水线上的统一冰冷模样。泡桐柔良,梓木坚刚,饰兰草空灵,雕飞龙苍劲,每把古筝要配怎样的人,弹怎样的曲,都在成琴的过程之中,为琴匠所思忖。
老师傅、老艺术家们常说制筝,弄弦是一辈子的事,"坚守"两字更是被常常提起。83岁的制筝大师徐振高老先生,说到:一辈子都在做筝,而且我一辈子对这个行业,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人活着有生命,就想着搞古筝。
制筝,这是我们中国值得骄傲的一门艺术,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用心感受。让我们在倾注工匠心血的古筝上抚弹一曲,此时,入耳的佳曲已是制琴者、抚琴者与听琴者共和的妙音。
向世界宣扬我们的民族精粹
如今,学钢琴等西方乐器的琴童还是远多于学古筝的,然后无论从音色、表现力、表现手法来说,古筝并不比“西方乐器之王”钢琴差。何必涨西方乐器志气,灭传统乐器威风?
我们国家的民族自尊心越来越自强,越来越有信心了,国内外都开始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对古筝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我来讲,她不止是一个乐器,更是中国文化形象的名片。中国知名古筝演奏家王天一老师说过:“让全球响起筝声,使古筝成为世界性乐器,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得以繁荣,这是我最终的追求。”
“让全球响起筝声”不应该只靠一些老艺术家的努力,更应该成为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我们中国的音乐、中国的乐器不能成为先辈的遗产,放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而应该活生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所以作为中国人,去学古筝吧,向世界宣扬我们民族的精粹!
本文有筝事儿编辑,转载请注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