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习俗要活着
教育要活着
民间艺人要活着
他们的手艺要活着
作品要活着
活在大众生活里
活在当代潮流里
图文/史鑫
69岁的刘玉同已是满头白发,在我面前,他用粗糙的、磨起暗蓝色老茧的双手把一块块蓝花布打开——连年有余、凤凰戏牡丹、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等,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次第呈现,多么亲切啊,这是属于家乡的,民间的,传统生活习俗的,也是蓝调上的中国元素。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据刘玉同介绍,他是蓝印花布第三代传人,1967年父亲去世后,他就独立来干,先是在大队里干,后来又到公社里干,从1980年开始,他跟老伴在自己的家里干。现在蓝印花布属于山东省非遗项目,他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序有十多道,具体操作是:买来纯棉布,在大缸里浸泡3小时,晾干,擀平,以豆粉+白灰进行搅拌,使用花板印制,晒干,靛染,晒干,下河清洗至不掉色为止,晒干,用刀片刮平即可。蓝印花布的规格有1m×1m、2m×2m、5m×5m、10m×10m等,花样多达30多种,且大部分遗传了下来,小部分由刘玉同自创,选用图案,经电脑生成文件,然后由女婿操刀进行刻板。
尤其,在染色阶段特别讲究,染第一遍为“月白”,第二遍为“二蓝”,三遍为“鸦青”,每一匹布都要反复10多次,故有“三分印七分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使印染的蓝印花布色彩质朴,纹样丰富,风韵素雅,形象生动,富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观赏珍藏、使用价值。
刘玉同说,做印染看着简单,其实做起来没有这么简单,复杂哩,从白布到成品得需要十几道工序,你们也看到了,需要刻刀、上油刷子、调浆盆、刮浆刀、染缸、茓缸棍,染布用的跷板等工具。有了工具,开始从泡布、捶布、清洗布中的浆糊、晾晒、晾干后图版、进入染缸一次又一次、二次晾晒、刀刮、清洗、再晾晒等。
说起印染这行当不易时,刘玉同感慨万千:“年幼那会,家里长辈买回棉布,我伙同邻村染坊的小伙伴挎着装满棉布的提篮到河边,四五个小孩一边嬉笑一边洗棉布。拎着木棍对着湿透的棉布夯上二三十棍,夯得可带劲了,棉布中混杂的橡胶、浆全被打了出来。孩子们嬉笑举手投足间,蓝印花布点滴印染技艺被一代代传了下来。那时候小,谁知道为什么布还要夯,就觉得好玩,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好上色。”
时至今日,蓝印花布依然发挥着恒久的魅力,它可以做被面、床单、铺沙发、当桌布和茶几布、窗帘、门帘、装饰布画,还可以做成裙子、上衣、旗袍、棉袄、背包等等,还可以创造性的用作其它领域的装修装饰,延续数千年,依然风采不减,深受老百姓与时尚人士的爱戴。
刘玉同还说,现在的买卖比过去强多了,1967年一块布挣2分钱,1980年之后,土地下放,挣多少都是自己的,2010年左右非遗政策到来,给民间艺人带来了崭新的希望,知道做品牌了,“染坊不开牌子在,抽空也打算让儿子好好学学,让他多参加一些学习交流的活动,长长见识。”
确实想不到,现在的蓝印花布,曾经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如今染坊里晾晒的蓝印花布,却成为记忆中一道最为绚丽的风景。而刘玉同则是蓝印花布的使者,他带着他的蓝印花布走进了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传播着美妙的蓝调上的中国元素。
附录: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典雅朴素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由于沂蒙山生产棉花,同时土布的发展,蓝草的种植,促使了印染工艺的产生。各集镇相继出现了染坊,接受农家的来料加工印花布。染坊的发展,使沂蒙山区民间蓝印花布“衣被天下”。
苍山县曾是临沂民间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花布印染历史悠久。脱脂、裱纸、画样、刻花版、上油等12个步骤下来,蓝底坯布上镂印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故此,得名“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蓝印花布”。
1960年前后,花布印染作坊遍布苍山县,盛极一时,其中尤以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相氏作坊最为出名。76岁的老艺人相友文回忆,小吴宅村蓝印花布印染始于清嘉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1980年初,随着“的确良”、“涤纶”等面料进入生活中,蓝印花布逐渐被取代淡出人们视野,染坊相继关门。目前,大仲村镇仅有小吴宅村相友文、浏井村刘玉同家中保留有染坊。
-------------------
原创文章,转载请授权